《吕梁红色印记》:在书页间触摸信仰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11-18 10:41 浏览量:1
□ 程建军
在吕梁这片被热血浸润的土地上,每一寸泥土都沉淀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当我们翻开《吕梁红色印记》,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峥嵘岁月的门,那些关于信仰、奉献与抗争的故事,带着历史的温度扑面而来。
以笔为锋 重现热血长卷
作者李俊有、李永民以生动且饱含深情的笔触,为读者铺展开一幅气势恢宏的红色画卷。从红军东征时播撒革命火种,到八路军浴血奋战抗击日寇,再到吕梁儿女踊跃支前的动人场景,桩桩件件,皆如在眼前。
1936年红军东征期间,吕梁作为主战场迎来历史转折。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汾阳中上达村战士取粮后留银洋与纸条、岚县界河口吃鸡蛋后留钱致歉的细节,让群众从心底认红军为自己的队伍。他们打土豪、斗地主,将没收的粮食、衣物分给贫苦百姓——中阳三交镇分粮50多万公斤,孝义兑九峪开粮店济民,交口康城镇分土地250亩,百姓用歌谣唱出“穷苦大翻身”的喜悦。群众自发参军的热潮更显鱼水情深,交口回龙、双池一带几天内上千人入伍,东征期间吕梁扩军3000余人,为革命注入鲜活力量。
书中八路军抗击日寇的篇章同样震撼人心。1938年“吕梁三捷”中,八路军115师在薛公岭连续伏击日军,歼敌千余、缴获颇丰。战士们重伤仍战斗、舍身护战友的壮举,尽显为民族解放奉献牺牲的精神。毛泽东、彭德怀等将领彻夜谋划的身影,百姓肩挑背扛支前的坚定步伐,在文字中交织成信仰与奉献的交响,让红色力量穿透岁月、熠熠生辉。
精神宝库 照见当下征程
这部作品不仅是历史回溯,更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吕梁军民以血肉筑防线的坚韧,穿越时空照亮当下征程。抗日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全力支前:碛口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成年妇女年缴土布六七匹、按季送军鞋;爱国士绅王子丰捐物资、办“军火合作社”,冒死筹粮筑坝;“四大动员”中兴县献粮420多万公斤、元宝370多个,全晋西北超额完成献粮、献金、扩兵、做军鞋任务,军民同心的赤诚感天动地。
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鲜活。抗疫战场上,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累倒岗位,如当年吕梁军民般舍小家为大家;脱贫攻坚中,奋斗者扎根贫困地区,以产业、基建、教育扶贫摆脱困境,诠释担当。先辈的信仰化作时代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在挑战中汲取勇气,奋勇向前。
传承基因 奔赴时代新篇
今年是建党104周年,《吕梁红色印记》的意义愈发厚重。它是了解吕梁红色文化的绝佳读本,更是传承基因的载体。跟随全民阅读活动翻开书页,便与历史展开深度对话。作为晋绥革命根据地核心,吕梁承载着军民浴血奋战的壮阔历史,贺龙、关向应等铸就的“晋绥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瑰宝。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汾阳吕梁三捷遗址等37处省级红色遗址,无声诉说着热血与忠诚。
如今,吕梁人民将红色精神融入发展血脉: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红色旅游融合自然风光,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我们在墨香中承接这份传承,让坚毅与担当化作奋进力量。
《吕梁红色印记》值得每个人细品,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感悟红色魅力。当指尖划过带硝烟的文字,目光触到跳动的信仰之火,便懂这红色印记从不是历史旧痕,而是血脉中流淌的温热——枪林弹雨中的脊梁、饥寒中坚守的初心、生命点亮的希望,早已化作吕梁山脉的风骨、黄河浪涛的呐喊,生生不息。
这印记里,有红军银洋与纸条的赤诚、军民共熬小米粥的暖,有“吕梁三捷”的勇气、“四大动员”的同心。它如穿越时空的光,照亮战火黑夜,温暖和平征程,让我们迷茫时记起初心,疲惫时汲取力量,喧嚣中守住纯粹。
触摸书页间的精神密码,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不畏强敌”的铁骨,是“接力奋斗”的担当。红色从不是传说,而是当下的勇敢、坚守与奔赴。让这印记扎根心底,让信仰永远滚烫。走向未来时,吕梁的山、黄河的水会记得:那些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热爱,终将化作新时代的星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让红色血脉永远奔腾,信仰光芒永远闪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