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5,相继送走年迈的父母后,我觉悟了:晚年不必养老
发布时间:2025-11-18 13:17 浏览量:1
父母都走了。
送走母亲的那个下午,我回到他们空荡荡的老房子。沙发上还留着父亲常坐的凹陷,药箱里整齐排列着母亲每日要服的药瓶,日历停留在三月前,那是母亲最后一次有力气撕下的一页。我坐在父亲的藤椅上,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我为他们精心规划的养老生活,原来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待医生,等待周末我们的探望,等待下一个节气该换什么药。
我们都太习惯把晚年叫作养老了。一个养字,像把老人装进精致的盒子里,按时服药,定点散步,小心翼翼地维持着生命的迹象。可我在整理父母遗物时发现,父亲珍藏的不是那些保健品的空盒子,而是他年轻时在戈壁滩勘测的工作笔记;母亲最宝贝的不是我们买的按摩仪,而是她亲手缝制的几十双虎头鞋,针脚细密,栩栩如生。
他们最鲜活的时刻,从来不是被养着的时候。
于是,在六十五岁这年,我决定不再养老。
我不需要子女为我规划什么含饴弄孙的晚年。上周,我去报了书法班,老师是个年轻人,看我满头白发有些犹豫。我说:我父母活到九十多岁,保守估计,我还有三十年要活。三十年,足够从零开始成为一个书法家。
邻居说我变了。不再每天量三次血压,不再对着养生节目记笔记。我在阳台上种起了辣椒和小番茄,看着它们从嫩芽长到开花结果;我开始学习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不再怕按错键;甚至跟着年轻人去听露天音乐会,在鼓点中感到心脏有力地跳动。
这不是放弃健康,而是重新定义生命。当你不再把余生活成一场漫长的医疗护理,时间突然变得慷慨起来。我可以凌晨四点起床去看日出,可以一个人坐火车去陌生的城市,可以在下雨天读一整天的诗。这些在养老规范里都不太合规,怕着凉,怕劳累,怕情绪波动。
不必养老,不是颓废,而是觉悟,晚年的价值,不在于你还能完好地保存自己多久,而在于你还能如何生长。父母给了我最后的启示:他们的生命,不是在病床上延长的那些日子里发光,而是在戈壁的风沙中、在缝制虎头鞋的专注中闪耀。
所以,别祝我安度晚年。祝我继续冒险,继续犯错,继续为一片奇特的云停下脚步。六十五岁,我的第三人生才刚刚开始。养老?不必了。我要活到最后一刻,而不是被养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