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沉迷手机辱骂父母,气出病来我醒悟:毁掉孩子就是给他最好的

发布时间:2025-04-01 09:17  浏览量:3

“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不是子女不成器,而是耗尽一生,却教会他们如何辜负你。”

凌晨两点,我站在儿子房间门口,把花了半个月工资买的球鞋放下,小心翼翼地敲响了门:

“儿子,你要的那款限量版球鞋妈给你买到了,你听话,明天穿上新鞋就去学校,好不好?”

回应我的,只有儿子打游戏的叫骂声:

“你们都是脑残吗?我都说了要躲草丛里!”

“对面的有本事开语音!”

“老子今天不把你们虐惨不睡觉!”

我鼓足勇气,接着说:“儿子你答应过妈妈的啊,妈给你买了球鞋你就去上学。”

儿子对我咆哮:“滚!我游戏要是输了都怪你!”

我的心彻底凉了,转身回了客厅。

客厅没开灯,我老公正坐沙发上抽烟。

我拍拍老公的肩:“医生说了你不能熬夜,赶紧睡觉去吧。”

没想到老公直接哭了出来,说:“我只是想不通,为什么咱们辛辛苦苦,却养出个不学无术的白眼狼。”

我听着儿子玩游戏的叫喊声,看着老公吸剩下的烟,烟头上的火星闪烁。

我突然想起多年前的某个清晨——

儿子攥着新书包,冲我笑:

“妈,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享福!”

火星灭了,剩下一堆冷灰。

01

卑微到尘埃里的付出,开不出感恩的花

我和老公都是农村人,没什么学历,一辈子没挣过大钱,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

儿子出生之前,我怀孕过两次,但都因为没胎心流产了。

所以儿子一生下来,就得到了我们全家的偏爱。

公婆生病了连药舍不得买,也要给儿子买进口零食。

儿子吃奥利奥,从来只肯吃中间的夹心,饼干随手就扔。

我爸妈为了让儿子吃到健康的食物,一把年纪还在家里养猪养鸡种菜,即便只是新下了个鸡蛋,也要给儿子送来。

儿子年纪小不懂事,用拳头打我婆婆,我婆婆还笑着夸他:

“我大孙子真有劲儿!来,再打奶奶一下!”

我和老公为了让儿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没日没夜地打工赚钱。

我俩加起来一个月六千的工资,儿子上私立幼儿园,一学期就要将近两万。

即便这样,我和老公每天也充满干劲。

因为我们都希望在我们俩的“托举”下,儿子能有个好成绩,长大考上大学,过上好日子。

现实却给了我们重重一击。

小学以后,儿子的考试成绩就没出过倒数前三,数学最多考二十多分。

可你要说他不聪明,他小小年纪手机游戏玩得比谁都溜,王者荣耀里的英雄用什么技能,他张口就来。

“咱家儿子不笨,就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对老公说。

于是我俩下定决心,要帮儿子戒手机。

可真要实施起来,要难得多。

因为只要儿子一哭,我公婆不管对错,坚决站在孩子那边。

我们把手机没收,他们就把自己的手机给孩子玩。

整个小学六年,儿子一次及格没考过,王者荣耀倒是打到了最高等级。

等到初中,我和老公觉得再不干预儿子就彻底废了。

于是我俩咬咬牙,托关系花了大价钱将儿子送到了我们当地的一所重点私立。

指望着里面的学习氛围能够改变儿子。

可自从儿子入学,成绩没提高多少,零花钱却要的越来越多。

“先给我转三百,我请同学吃个饭。”

“再给我转五百,我看上双球鞋。”

“立刻给我转七百,我要给同学买生日礼物。”

随着要钱的频率增多,我和老公也对儿子起了意见,就打电话让他少和同学玩乐,多学习。

儿子直接发火:

“不和他们玩,他们怎么看得起我!”

“都怪你们俩没用,我同学的爸妈不是当老板就是当官的,只有你们俩是打工的!”

我和老公心凉半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后面又传来的消息,更是将我俩直接击垮。

儿子在学校替“好哥们”打架,用凳子砸同学的头,把那同学砸出了脑震荡。

对方家长不接受赔偿,坚决要求学校开除儿子。

祸不单行,老公在工地干活受了伤,至少两三年内干不了重活。

我拿着工地的赔偿款,找到被打同学的家里,跪在地上给儿子求情。

可能都是做父母的,同学家长虽然嘴上不饶人,最后却答应不再追究。

正当我刚要松口气时,麻烦又来了。

儿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不愿意再回去上学,开始在家从早到晚打游戏。

每次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上学,他就对我下要求:

“给我买了限量版球鞋我就回去上学。”

“给我转八百块钱我就回去上学。”

“换台新电脑我就回去上学。”

可当我把儿子的要求全部满足,他马上就会有新的要求。

一个接一个,无底洞一样。

我走在去打工的路上,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时常生出一个极端的想法——

不如冲出来辆车,直接撞死我吧。

02

被惯坏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的体面

接触到家庭教育机构纯属巧合。

我因为坚持不住,经常在网上跟有同样经历的家长互相抱怨。

有一次,对方可能是察觉到我有轻生的迹象,就给我推荐了咨询师。

“你不用管那么多,就当找个倾诉情绪的树洞,反正聊天又不收费。”网友对我说。

于是我联系上咨询师,把自己的所有委屈、绝望、不甘,全部倾诉给了她。

说到儿子,我哭着说:“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和他爸付出了一切,却养出了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咨询师没急着安慰我,而是给我讲了个“包氏父子”的故事。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老包是个门房,月薪微薄,却把独子小包捧成“少爷”。

小包要穿皮鞋,老包便饿着肚子攒钱;

小包要进洋学堂,老包借高利贷也要供他读书。

他总说:“我儿子将来是要当官的!”

可小包的心思全不在书本上,满脑子都是“面子”。

学校要交补习费,他张口就是“二十块大洋”;

富家同学过生日,他硬要送镀金怀表充阔气。

老包掏不出钱,他便摔门大骂:“你这老废物!害我在人前抬不起头!”


结局早已注定。

小包在省城混成小混混,偷东西被人打断腿。

老包背着他回家,路上听见儿子嘟囔:“都怪你没本事......”

这世上最狠的刀,往往是至亲之人亲手递的。

老包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为儿子付出了全部,却连一句“谢谢”都换不来?

故事听完,我震撼了,因为这个故事和我家的情况一模一样。

我发出了和老包一样的疑问:“是啊,为什么我们付出了一切,却连一句谢谢都换不来?”

咨询师:

“因为爱是一场心甘情愿的驯养,但驯养过头,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当我们把孩子的欲望当作圣旨,把牺牲当作勋章,得到的往往不是感恩,而是理所当然的冷漠。”

真正的爱,不是弯腰做牛马,而是挺直脊梁做榜样。

若连自己都轻贱了,又如何教会孩子尊重与担当?

老包的悲剧,何尝不是天下父母的警钟?

父母与子女,终究是两棵独立的树。

你可以为他遮风挡雨,但不能替他扎根生长。

爱若没了分寸,便成了纵容——孩子吸干了父母的血,还要嫌血不够甜。

03

当付出成了习惯,索取便成了自然

在一个实验室里,有一只饿得骨瘦如柴的老鼠,面对着一个诱人的按钮。

老鼠每按一次按钮,就会得到一点食物。

时间久了,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有食物出现。

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老鼠开始不停地按下按钮,即便身边堆满了食物,它已经吃饱吃撑,也一直在按。

最后,老鼠精疲力竭,倒在食物堆里死去。

这就是“饿鼠效应”的核心:欲望失控,走向毁灭。

这样的道理用在教育上也很适用。

父母用脊梁为孩子铺路,可孩子踩着父母的脊梁,只顾着眺望远处的灯红酒绿,毫无感恩之心。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被父母“喂得太饱”。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略显“饥饿”的环境。

让他自己主动去努力、去获取、去进步。

适当的“饥饿”,会铸造更强大的孩子。

1物质上“饿一点”

1爱需要双向流动,付出也需要。

父母都要对孩子有一个意识——我不欠你的。

我们要杜绝孩子“白眼狼”,就一定不要什么都满足,让孩子学会去“”,而不是伸手要。

因此:我们要帮孩子分清需要想要

需要的东西:学习用具、换季的衣服、生活的吃食这些必需品,父母可以无条件地给予。

想要的东西:一双想要已久的名牌鞋子、一部想看的电影、一个昂贵的玩具,这些可有可无的需求,父母要学会“饿一饿”孩子。

物质的“饥饿感”,会让孩子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方案实施的第一天,我把家里的网线停了。

三个月没出卧室的儿子破天荒跑了出来,怒气冲冲问我:“我电脑怎么没网了?”

“因为我没交网费。”我说。

“为什么不交?”

“我自己的钱,我想交就交,想不交就不交。”

儿子明显懵了,因为过去都是他用这种强势的样子对我和他爸,这是我第一次反客为主。

“立刻马上去交网费,不要让我等。”儿子不耐烦地说。

“交也可以,你先去洗个澡,再去把头发剪了。”

儿子急了,“你到底交不交!”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妥协交钱。

但现在,我用比他还大的声音,对他咆哮:

“钱是我的!你想要就得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我对你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想获得什么,就用自己的付出来换!”

我本以为儿子会暴跳如雷,可他就只是呆站在原地。

过了半天,他嘟囔一句“屁事真多”,不情不愿地去了卫生间洗澡。

洗完澡,他换好衣服走出家门。

等他回到家,头发就已经修剪整齐。

这要在以前,可比登天还难!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不是只有求着孩子,孩子才会听话。

态度强硬 一点,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给孩子的庇护“少一点”

2有位作家说过: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就是从父母牵手到父母放手的过程。

毕竟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任其生长”也许他会走得更远。

我不再管儿子打多久游戏,也不再催促他什么时候去上学,把儿子当成了透明人对待。

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

“你们最近怎么都不催我去上学了?”

我说:

“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为你自己学的,不是为我们学的,你以后没有出息,出去要饭我和你爸也不会管。”

说完这段话,我身心舒畅,感觉那口气儿终于顺了。

儿子倒是一脸失落,蔫儿了的茄子一样。

我丝毫没管他的反应,每天专心上下班。

我老公不能出去赚钱,就把家务全揽,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们俩的状态好得不是一点半点,感情也比以往更深了。

相比较之下,儿子在家里似乎变得可有可无。

有一天,儿子似乎是忍无可忍了,居然放下游戏走出房间,和我们一起在客厅吃饭。

“我又不是死的,你们吃饭凭什么不叫我!”

儿子抱怨着往嘴里塞饭。

3让孩子的成长“苦”一点

3适当的劳动能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父母要“狠心”让孩子去吃点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独立生活,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自从我断了儿子的零花钱,儿子就三天两头嚷嚷着出去打工挣钱。

通过我同事的介绍,我给儿子找了个烧烤店打工,保持住,每天晚上七点过去端盘子,连干到凌晨六点。

一开始,儿子非常兴奋,还说自己终于脱离“苦海”了。

但干了没两天,他就被累趴下了。

“连个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串烤得稍微慢一点就挨骂。”

“回到宿舍,同事脚臭得要命,还打呼噜,根本睡不好觉。”

听着儿子的哭诉,我随便安慰了两句,然后就把手机一关,爱咋咋地。

又过了几天,我接到了烧烤店老板的电话。

儿子因为和客人发生争执,跟人扭打起来,现在被送进了警察局。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心里居然毫无波澜。

因为从把儿子送去烧烤店那一刻,我就知道迟早得面对这样的事情。

毕竟走进社会,谁会像你父母那样惯着你?

警察局里,儿子看到我和他爸的那一刻,瞬间哭了出来。

“我要上学!你们现在就送我去上学!”

我看着他脸上的淤青,明知故问:“怎么突然要上学了?”

“这日子太苦了,我一天也过不下去,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骂挨打,还是在学校舒服!”

我和老公交换过眼神,默默在心里对咨询师竖起大拇指。

计划着回学校之后,我给儿子办了转学,从私立转到普通中学,学费的压力大大减轻。

我告诉儿子:

“我和你爸也是人,也是第一次当爸妈,我们俩以前全心全意为你活,换来的却是失望。

从今天起,咱们家什么样的条件你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跟人攀比的地方。

你要是还犯以前的毛病,就去自己打工赚钱养自己,我们俩不会再惯着你了。”

儿子耷拉着脑袋,半天没说话,也不知在想什么。

进入新学校后,我本来觉得这小子肯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做好了跟他打持久战的准备。

谁知道,儿子居然越学越起劲,不仅上课好好听讲,下课还跟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简直就像换了个人。

短短一个月,儿子不仅把落下的功课补上了,月考成绩出来,还前进了十几个名次,终于不是倒数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儿子居然学会了感恩

有一次,在我接他晚自习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说:

“妈,谢谢你。”

我问:“谢我什么?”

“我最近突然发现,你和爸爸这些年对我的付出,真的太多太多了,但我从没有回报过你们什么,还跟你们吵架。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小孩连爸妈都没有,而我有你们这么好的父母,我应该感到幸运才对,以前居然还不珍惜。”

“妈,这些日子里,辛苦你和爸爸了。”

我说不出话,眼泪一颗颗往下掉,突然感觉这些年所有的辛苦付出,全部都得到了回报。

古人云: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饿鼠效应”,就是在警示家长们:教育孩子,物质适当,过满则溢。

放纵带来的乐趣,只能维持一时。而长久的满足,靠的一定是合理的“自我节制”。

我们既要宠爱孩子,让孩子尝到甜头,也要让孩子适当吃点苦头,让孩子保持“微饿”。

只有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苦,他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在逆风中立足。

才能在“微饿”中,修得人生的圆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