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老师花20元给学生买鞋,26年后男生回赠,老师吓得不敢收

发布时间:2025-04-05 17:18  浏览量:1

1981年,内蒙1男生考上大学,老师塞给他20块钱:“买双棉鞋穿吧。”谁料,26年后,男生送给老师一份礼物,她打开一看,吓得连连摆手:“这太贵重,老师收不得!”

这名学生叫陈志德,老师叫张秀荣。

在张秀荣老师生日这天,陈志德带着妻儿回到内蒙给老师过生日。当他双手奉上自己的礼物时,老师说什么也不肯收下。

回想自己的来时路,陈志德总是心怀感恩:“如果没有张老师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说出这句话时,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了两人的心头。

1978年,张秀荣在武川县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那时候教学环境很简陋,但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课后,铃声刚落,孩子们又涌向讲台,将张秀荣紧紧围住,他们拿着写满问题的本子, 向老师寻找解答方法。

在众多学生中,唯独一个叫陈志德的学生显得格外特别。

他身上的衣服打满了补丁,脚上的棉鞋已经破洞,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趾。而且,他总是闷闷不乐,同学们课间一起玩耍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自学习。

于是,张秀荣通过其他老师了解到,陈志德家庭是全班同学里最穷困的一个,家里有1个哥哥和4个妹妹,母亲生病,家庭重担都压在父亲一人身上,他学习成绩很好,却多次申请辍学,想要外出打工。

听完这些,张秀荣内心隐隐作痛,她决定要帮助这个孩子。

然而,初三开学那天,陈志德却没有来上学。

张秀荣心急如焚,下课后立马骑着自行车去他家里看看。谁料,当她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揪心不已。

虽然,在此之前,她已经了解到陈志德家的情况。可当亲眼瞧见,她才知道,这个家比她想象中还要艰难得多。

只见,一家8口人挤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墙壁时不时有灰尘簌簌掉落。母亲卧病在床,面色苍白,哥哥在一旁默默劳作,四个妹妹睁着懵懂的眼睛。

见到老师来了,陈志德嗫嚅着走到老师跟前叫了一声:“老师。”陈志德的父亲也只能红着脸和老师解释:“家里这情况,实在是供不起孩子上学了。”

张秀荣转过身,悄悄擦掉泪水,坚定对陈父说道:“大哥,知识能改变命运,只有让志德努力学习,他才有好出路啊。”

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陈志德父亲终于缓缓点头,同意儿子继续上学。

重返校园后,陈志德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张秀荣对他也更加上心了。课后,她会主动询问陈志德的学习情况,看他一人躲在角落里,便拉着他和同学们一起玩。

慢慢地,陈志德的学习成绩更进一步,笑容逐渐明朗,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也开始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惑,张秀荣每次都耐心开导他。

一次,张秀荣瞥见他脚上的棉鞋愈发破旧,鞋帮与鞋底几乎分离,脚被冻得通红,张秀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天放学后,她将一双崭新的棉鞋递给陈志德,“志德,换上这双鞋,好好读书。” 陈志德愣住,随即眼眶泛红,双手颤抖着接过。

此后,这双棉鞋陪着陈志德度过了一整个初三,他的成绩也稳步提升,最终考上了重点高中。

上高中后,张秀荣虽然不再是陈志德的班主任,但他们一直还保持着联系,张秀荣经常鼓励他:“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谁料,高三那年,陈志德的母亲病逝,他继续读书的决心又动摇了。

张秀荣知道后,立马赶到他身边安慰他:“妈妈要是还在,她肯定希望你出人头地,带着妹妹们走出大山。”

这番话,让陈志德重新振作,他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和母亲的期望。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陈志德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欣喜若狂,连跑带跳地冲向张老师的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师,张秀荣激动得热泪盈眶。

看着陈志德一身补丁的衣裳,还有那双陪伴了他4年的棉鞋都已经磨破了,张秀荣再次心酸。她从包里拿出20元钱,塞到他手上:“志德,买双棉鞋穿,有新鞋,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当时,张秀荣一个月的工资才37元,这20元承载着她对陈志德满满的关爱。陈志德也深知这份爱,他最终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爱,暗自发誓:好好学习,以后报答老师。

此后的日子里,陈志德的人生之路如同张老师所期望的那般,越走越宽广。

上大学后,陈志德不敢松懈,一门心思都扑在学习上。就这样,他一路深造,读完本科之后,又继续攻读了研究生和博士学位。

而那双承载着师恩与回忆的布鞋,他一直小心珍藏着,放在床头,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看到它,就又充满了力量。

毕业后,陈志德顺利进入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他始终铭记着老师的教导,一步步从基层做到了高层管理人员,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

而这些年,陈志德与张老师的联系从未间断,无论多忙,他都会抽空打电话问候老师,每逢假期回内蒙,他总会给张秀荣打电话:“咱家能住下吗?” 张秀荣每次都热情回应:“家里有地方,回家住!”

一次,陈志德发现老师家里一直在漏水,环境很潮湿,而且楼层又高,爬楼不方便,可自己又远在外地无法照顾,他在心里悄然做了一个决定。

2007年的一天,迎来了张秀荣60岁生日,陈志德带着妻儿,妹妹们来到老师家中,郑重掏出一个盒子递给老师,张秀荣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房产证和一把钥匙,她连连摆手拒绝。

面对老师的拒绝,陈志德却说:“您当年对我的恩情,改变了我的一生,您就像是我的妈妈一样,给足了我温暖与爱。”

在陈志德的再三劝说下,张秀荣最终含泪接受了这份礼物。

2016年,张秀荣的老伴去世,陈志德对老师说:“老师,您来我这儿吧,我养您。”张秀荣不愿意给他添麻烦,拒绝了他。

此后,陈志德的电话打得更频繁了,他知道老师有高血压, 定期给老师买药寄回来,还常托妹妹给老师买生活用品。

然而,对于“感谢”二字,陈志德从没有表达过,而是将这份感恩悄然融入行动中,张秀荣老师也说过:“我们早就是一家人了。”

张秀荣老师给予陈志德的,远不止是一双棉鞋,更多的是关爱,夯实了他前行的步伐,改变了他的命运。

多年后,陈志德心怀感恩,送了老师一套房,保证了老师老有所居。

他们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情,化作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温暖且醇厚。

参考资料:内蒙古新闻网《不止花钱买房报答师恩 其实他们早就成一家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