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随笔|修鞋匠

发布时间:2025-05-05 09:57  浏览量:5

夏至随笔(xia zhi sui bi)

修鞋匠

张耀宇·文

不知不觉中,又到到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小城的天空云开沙尘散去,气温开始回升,大街上的槐树和柳树也披上绿衣裳,给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晨起后,翻看手机咨询一幅出自“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甘肃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宋旭升之手的漫画《修鞋师傅》,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一段朴实的文字“记录:街边修鞋匠张君师傅,从事修鞋多年。他说,如今从事街边修鞋这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老的年龄大了干不动,年轻人嫌苦不愿干,以后这个行业难以维继。”更是勾起了我的回忆。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我从乡下来到景泰县一中求学,枯燥乏味的高中学习生活一度让我陷入了迷茫,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校园凌霸盛行,一日三餐寡淡无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郑智化的《星星点灯》和《水手》,安抚着自己孤独无助的内心。十七八岁年龄最爱做梦,且不着调,经常异想天开。课余时间,我总是喜欢去学校一边的林业公园溜达,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石凳子上面,放声朗诵需要背记的课文,在孤独中寻找乐趣。

从一中西大门出来去林业公园,引黄提灌的大渠桥头是必经之路,每次路过这里时,总会看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双腿畸形的中年男人,坐在一架钉鞋机前,熟练地为群众和一中的学生修补鞋子。风雨无阻,盖在他膝盖上的那块油布,被磨的油光蹭亮,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贫乏,社会青年中流行喇叭裤配皮鞋,学校里校服搭白胶鞋是标配。修鞋匠和修自行车的个体工商户,在那个年代城市里是热门职业。一双皮鞋或白胶鞋,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

后来我从同学们的谈论中了解到,坐在桥头的修鞋匠姓尚,来自乡下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成年后自强不息自学了修鞋的手艺,在桥头摆起了修鞋摊儿,憨厚朴实的尚师傅手艺精湛,待人热情,每天有近百元的收入,一月下来能挣的钱比我们一中校长的收入还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一天路过桥头,亲眼目睹了一件事,令我对尚师傅刮目相看。我们同宿舍的一位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的同学,蹲鞋摊边上,手里提着一双鞋面已经洗的起了毛毛白胶鞋,在旁边比划着想让尚师傅给他在里衬修补一下,以此来增加鞋子的使用寿命。善解人意的尚师傅笑呵呵地操作起钉鞋机,随着“哒哒哒……嗒嗒嗒……”有节奏的声音响起,没一会儿就让那位同学的白胶鞋“起死回生”,接过鞋子后兴奋不已,从兜里掏出邹邹巴巴的五毛钱,不好意思地递过去,没料想尚师傅风趣幽默地摆摆手说:“你娃好好念书去,这次算义务,等下次补来了一起算吧……”

谁都心里明白,那位同学穿了一年多的白胶鞋,经过尚师傅“妙手回春”,最多也就穿半年时间,哪还有下次修补的机会。尚师傅的修鞋摊对学生半价收费,有口皆碑,遇上家庭困难的学生来修鞋,直接就给免费修补了。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面相舒服的人,十有八九是个好人,因为一颗阴暗的心,撑不起一张灿烂的脸,相由心生,心慈则貌美,心善则貌善。虽然尚师傅双腿畸形残疾,却长着一颗善良的心。那些年尚庆武补鞋补得牢,价格又公道,生意便慢慢好了起来。由于鞋摊临近景泰一中,所以经常有学生来鞋摊上补鞋。那时候,农村学生穿的大多还是布鞋或者球鞋,容易破损,尚师傅看得出有些学生家里贫困,每次只收一半的钱,或者干脆不要钱。从乡下考到县一中读高中的农家子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几乎都去找尚师傅修过鞋,听人说起过尚师傅励志的故事,被温暖和感动着。

后来我参军去了部队,七八年前从媒体上上看到了尚师傅被评为“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登上了“中国好人榜”,深感欣慰,心底默默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随着时代发展,物质生活日新月异。网购平台上的服装鞋帽五花八门,质优价廉,一双鞋子穿好几年都穿不坏,修鞋摊位渐渐消失不见了踪影。尚师傅如果健在,也有七八十岁了。

立夏当日,仔细端详宋大师笔下《修鞋师傅》的漫画,脑海里浮现出熟悉的桥头,还有身残志坚熟悉的修鞋匠尚师傅:

“哒哒哒,嗒嗒嗒……”

古老的齿轮转动,一根白色细线,一头连着转轮,一头牢牢钉在破了洞的鞋子上,一块蹭亮的油布之上,尚师傅就像魔术师,似把玩着鞋子在他手上,有些年成的补鞋机,针线,大锤,钳夹等等,各种各样的补鞋工具,仿佛有生命一样翻飞起舞,在小小鞋子上跳跃须臾之间,坏了的鞋子又起死回生……

登上中国好人榜的修鞋匠——尚庆武

随着物质生活突飞猛进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修鞋匠这一传统手艺人,必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仍有像宋大师漫画中张师傅一样,为人实在,手艺精湛,价格公道,依旧热爱,坚守在城市小巷里缝补着岁月脚步,传承着烟火气息,直至生命的尽头……(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