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工学院“虎跃童行”实践队深耕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09 17:45 浏览量:2
商丘工学院“虎跃童行”实践队深耕非遗传承
商丘虎头鞋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濒危及市场适应性不足等严峻挑战。亟需摸清现状,为针对性保护政策提供依据。7月3日,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虎跃童行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李晗、范田田的带领下,于商丘市睢阳区正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系统考察商丘地区虎头鞋非遗项目的存续现状、核心工艺特征及代表性传承谱系。重点聚焦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市场需求萎缩等现实挑战,深入剖析其文化价值与社区认同机制。目标在于精准识别传承保护的关键瓶颈,科学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潜力,为制定契合地方实际的文化生态保护策略、活化路径及增强社区参与提供实证支撑,助力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躬身践行,探寻非遗传承破局之道
7月3号,上午团队成员齐聚在商丘工学院举办出征仪式,正式开启实践之路。在出征仪式上李晗和范田田两位指导老师部署了未来七天的实践安排,同时强调了安全问题。会中学生代表孙熠辉上台发言,表示团队成员要不惧困难,认真负责,积极完成对商丘非遗虎头鞋的制作与宣传。
下午,虎跃童行实践队在商丘古城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和宣传彩页,并进行实地访谈,倾听商丘市民对于非遗虎头鞋的看法、需求和建议。深入一线探索商丘非遗虎头鞋传承现状以及发展困境,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扎实筑基,稳步推进前期实践
7月4号,虎跃童行实践队实地拜访商丘省级虎头鞋非遗传承人王彦荣老师。在王老师家中,我们见到了数件其珍藏的代表性作品,从造型威武的“百兽之王”到憨态可掬的“娃娃虎”,针脚细密均匀,配色大胆和谐,纹样寓意吉祥。王彦荣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虎头鞋纹样设计和色彩搭配中本地民俗文化体现与禁忌,总结了商丘虎头鞋中承载了本地民众的深厚祝福——护佑孩童平安健康、茁壮成长,驱邪纳福。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
锚定目标,科学规划后续征程
7月5号,在深入了解了商丘虎头鞋的特点后,基于前期资料搜集、线下调研及非遗传承人指导,团队开展了商丘虎头鞋——十二生肖IP的更新设计活动,IP形象创作以虎头鞋经典色彩为基底,采用“传统纹样+现代审美”,提取黄底红绣、云雷眉、葫芦鼻等核心元素。同时加入了创新设计,在展板中有IP形象动作延展、文创延伸、及表情包等一系列设计。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契合现代审美,鲜活的纹样图谱、精细的制作流程图解,为后续的虎头鞋相关文创设计规划了路线。
攻坚克难,淬炼非遗传承硕果
7月6号,团队再次拜访王彦荣老师,学习商丘虎头鞋传统制作技法。商丘非遗虎头鞋制作工艺复杂,从鞋样裁剪、刺绣虎头,到鞋帮缝合,每一步都蕴含着独特技巧。非遗传承人王彦荣老师通过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学,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和诀窍,如虎头的五官刺绣讲究针法细腻,色彩搭配要鲜艳夺目且协调,队员们认真学习、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制作要领。
青春之力,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7月7日,团队在王彦荣老师的协助下,进行虎头鞋纹样、色彩创新设计。并成功推出虎头鞋摆件、香包、布老虎等系列作品,以现代创新实践为传统非遗注入活力。成品中,虎头造型通过立体刺绣与填充工艺呈现生动肌理,色彩搭配遵循“红瞳绿鼻、红口白牙”的传统美学范式,同时选用天然棉麻面料提升舒适度;部分作品融入商丘古城纹样、汉画像石元素,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衍生品。
启新致远,擘画非遗发展蓝图
此次商丘非遗虎头鞋制作实践活动的基本完成,不仅让队员们学习和掌握了传统手工艺,更让商丘非遗虎头鞋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未来,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更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供稿: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
责编:何高峰
审核: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