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跑步,我想说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13 17:02  浏览量:4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的散文集,很早之前我就读过。近期重读,也想说些什么。

村上春树,是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有《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几十部作品加身,获奖无数,却独独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佳陪跑员”,真是遗憾。

村上春树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跑者。参加马拉松赛是他的习惯,1996年6月还在日本北海道参加了全程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那时村上47岁。

他在这本书里谈到:

“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每当我长跑的时候,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

“成绩也好,名次也好,外观也好,别人如何评论也好,都不过是次要的问题。对于我这样的跑者,最重要的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让那个自己无怨无悔:应当尽的力我都尽了,应当忍耐的我都忍耐了。从那些失败和喜悦之中,具体地不断汲取教训。”

这本书里,村上讲自己通过跑步悟道的感觉,悟出一个小说家的真实,锻炼出一个小说家的身体、精神和意志,最重要的是锻炼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境界。

我喜欢写作,也喜欢跑步。虽然不能与村上相提,但有点相似。所以,我喜欢这个作家,喜欢他关于跑步的这部作品。

只顾说村上春树了。那谈起跑步,我想说些什么?

我一直感到,自己喜欢跑步,而且坚持了这么些年未觉单调乏味,确是因这种状态合乎我的性情。有人说,跑者大都是内心安静、非常自我者的运动,有点道理。

我觉得,跑步是一种很随性的运动。所谓随性,就是你想跑就可以跑,没有人拦你;没兴趣就停下,没有人怨你,完全凭自己的性情。只要有一份想跑的愿望,有一条可跑的跑道,有一双合脚的跑鞋,就能轻装出发。跑步过程中,跑快跑慢、何时休息、何处转弯,完全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何等的自由状态。

跑步一般是不需要伙伴的。因为跑步者的习性、速度和节奏并不相同。如果有跑友相伴,跑起来有时会因互相照顾而乱了节奏和速度。而改变速度和节奏,都是很不自然的事情。当然,如果有长期的跑友配合得默契,一同相伴而行,彼此还可以放松地交流,那倒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这种跑步最大的特点是不与人竞争,少去了更多的争胜好强,省得了许多规则纷争。非要强加一个对手,那只能是自己。今天跑5公里,明天加到10公里;今天10公里用时60分钟,明天非要跑进55分。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最多会使身体上累一些,心却不会怎么疲劳,甚好。

有时跑步时,看见前面跑者,你会不自觉地加些步子想追上并超过人家,但你总是不能,那是你实力不济,千万别较劲也别生气,因为你不可能跑在所有人的前面。而且要知道,在你后面一定会有和你一样想法的人,想追上和超你前面的你,人家追不上你你也别得意,这种跑和比赛不一样,是不以快慢来衡量的。跑者最舒意的感觉就是:我跑在路上。

有时跑步,碰上熟人,不经意的一句:“啊,你也在跑呢”,然后各自跑去,便有了坦坦的默契。对那些不认识的跑者,相遇彼此心照不暄地点头示意,甚至打声招呼,也不失为一种惬意。

有时起个大早跑步,看到那些辛劳的环卫工人,看到那些赶早卖菜的摊主,看到那些边吃边行匆匆赶路的上班族,心里也会因他们为了生存生活的这份不易而感到心情沉重。但突然听到他们得意的叫卖声、开心的说笑声,便又反觉自己善感,倒为他们在各自的生存空间里享受着属于各自的快乐而快乐,自己的步子也会轻快起来。

跑步是不分年龄的。记不清了是那一届郑开马拉松赛,记者中途采访一位跑得气喘吁吁参与者。“没想到我都三十岁了,还能跑到五公里。”三十岁跑了五公里,如果配速不快,按说不该有什么问题吧。但愿,他五十岁、六十岁时能重复这句话。

跑步是一种个人喜好,被劝或者被强求不情愿地去跑,是件很痛苦的事。有时,跑者在享受跑步之乐时,那些或躺或坐的安静者,扣扣手机、打打麻将、聊着闲天、喝着小酒,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至于有人说,经常在跑道上跑的人,就会减少去医院跑的次数。有点道理,但未心全然。

其实,大部分跑者多以健身为目的而开始。随着跑龄增长,健身的功能在意识里就会慢慢淡化。跑,倒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有意趣生活方式,甚至会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满足。一名执著的跑者,当他听着跑鞋与地面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时,会感受到大地反弹的力量,有一种与自然交流的喜悦,也会生出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对于跑步锻炼,我以前总感觉自己坚持得不错。但最近参加健走才发现,队伍中那些真正热爱者的那种热情,那种乐趣,那种坚持,真使自己感到佩服。

写这篇“谈起跑步,我想说些什么”的目的,就是要提醒自己:跑跑步挺好,一定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