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的根何以结出不同的果

发布时间:2025-08-15 09:38  浏览量:1

作者:Luka

在“暑期档”探讨亲子关系,未必是个好主意,至少不算是合家欢的电影类型,因为其中有太多的映射现实、相互吐槽,以及“你看别人家孩子”。

这个夏天,《你行!你上!》和《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后简称《花漾少女》)选择同期上映,借由不世出的钢琴家郎朗和遭遇职业瓶颈的花滑女运动员江宁,探讨在部分东亚家庭中颇具代表性的“亲子共生”关系。

共生是一场豪赌

将《你行!你上!》和《花漾少女》并置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行!你上!》中,郎爸在郎朗尚未出生之时,就为儿子做出了“钢琴家”的职业规划,在羊水中翻滚的长手指特写指向了“天才”的定位;《花漾少女》中,王霜是退役的花滑运动员,是江宁的妈妈和教练,这种“女承母业”的兴趣培养,自然也是母亲的选择。

如果说,最初的梦想是家长赋予的,郎朗和江宁在成长和训练中又该如何“内化”这个梦想呢?强扭的瓜就一定不甜吗?

郎爸赌对了,郎朗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都能跟着手指翻飞;从沈阳到北京,从中国到美国,凡比赛必夺魁,凡拜师必获赞,艺术成长之平顺之高效,有效诠释了什么是天分。借由影片,观众能看出郎朗在钢琴演奏时的陶醉与享受,更能感受到一路正反馈赋予他的无所畏惧与强大自信。与父亲的“共生”关系,免除了他应付世间俗务的苦,让他得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弹圣贤琴”地迅速成长,18岁便成为震撼了卡内基音乐厅的钢琴奇才。一路走来,“钢琴家”早已是他自己的梦想,是他的义不容辞。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郎朗的幸运。《花漾少女》中,江宁也曾年少获奖,尝到过胜利的甜头,那一刻,她和妈妈关于花滑的共同梦想应该是坚定的。经历发育期后,她仍习惯性自律,日复一日苦练,但等待她的却是一次次腾起又一次次摔倒的不稳定发挥。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让她精神紧绷到出现幻象,此时“妈妈需要一个冠军”成为她的“心魔”。这种情况下,缺乏自主选择的梦就成为她难以背负的他人重望,也让母女关系压抑到令人窒息。因为成功的求而不得,母亲产生怨念,女儿心生嫌隙,她们对彼此的攻击,是二者都不甘面对失败的情绪宣泄。而最初的梦想也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中成为执念,夺走了身心健康、爱与希望……这也是“共生”亲子关系的危险之处,很容易就“人(身心健康)情(亲子关系)两空”。

《花漾少女》的妙笔之一在于,在片尾处,面对母亲的道歉,江宁终于明确了梦的归属,道出“我从来没有为了你而滑冰,我就是想赢”。只有明白这一点,她才能重新上路。

为了培养子女,一些父母会选择一条全情投入的“共生”之路,也许能以爱铸梯,让孩子爬得更高更快;也许会在多年后发现此路不通,竹篮打水一场空。

借他人的辉光照亮自己

“如果你不弹琴,你都不配去死”(《你行!你上!》);“你不但要毁了我的职业生涯,还要让我十几年的付出全都白费吗”(《花漾少女》)……两部影片中的父母一面全身心地给孩子“打辅助”,提供最全方位的照护,为子女打造“世界免打扰”的真空环境;另一面又将自己的牺牲与不甘,化作伤人的利器直刺孩子,将最毒的话和最深的怨留给最爱的人。

因为在“共生”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价值需要借由孩子的成功来实现,在他人的辉光中照亮自己的选择。所以,《你行!你上!》里才有了有趣的一幕,郎爸在儿子夺冠时,自己兴奋地举起了奖杯,却将儿子挡在了身后,而此后郎朗的每次成功,都会伴以“这是我儿子”的炫耀之音。一路求学、遍访名师,不少人要求郎爸退出,但他执意不肯,与其说是对郎朗不放心,不如说是他已无路可退,作为郎朗人生的总设计师,是亲情,更是事业,他只是不想退休。

需要借郎朗辉光的不只父亲,还有一路走来郎朗遇到的国内外名师,为他操过心的叔叔大爷。所谓“全村的希望”,可能就是人人都想通过说“这是我徒弟”“这是我邻居”“这是我亲戚”,来让自己与他人的成就发生某种奇妙的关联吧。

与之相对的,是面对失败时对“共生”的不认可乃至剥离。江宁小时候,应该也有着和郎朗大同小异的“夺冠之路”,但遇到职业瓶颈时,她便从王霜口中的“我女儿”成为了“你”。片中,母亲的责怪和愤怒是克制的,但她用刻意的冷漠忽视来刺激江宁,希望激发其潜能;同时她又会因为江宁随口的抱怨,就执意给女儿买最好的冰鞋,订最贵的赛服,这是母亲愧疚心理的代偿,却也是在书写一份“免责”声名:作为母亲,我能做到的我都做到了,你还是不行就是你的问题。当共享的荣光不再,母亲都要开始划清界限。

给天才做配角的苦与甜

金字塔尖的面积总是窄小,艺术和体育领域尤甚,求而不得才是大概率事件。但两部影片却赋予了给天才做配角的人物不同的人生况味。《你行!你上!》中,与郎朗形成对读的楚中天(王传君饰),志不得舒、郁郁寡欢,甚至精神状态都不太好;而在郎朗一次次大赛获胜冲向父亲时,镜头也会转向那些垂头丧气、愤而飙泪的落败者。在《你行!你上!》里,有着主角野心却只有配角牌面的人生,似有难掩的苦涩。

而《花漾少女》表达了另一种可能:享受运动放轻松,比赛不是人生的全部。当江宁看到一起比赛的同伴被前来的亲友团簇拥,似乎在庆祝胜利时,她怀疑对方在她的冰鞋上动了手脚,便上前理论。结果同伴将江宁拉到了榜单前,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证明了她的清白,也证明了她的坦荡,这是她结束运动员生涯的最终成绩,但尽力就好,没什么大不了。她即使是赛场上的配角,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所以她和家人们都笑得灿烂。

由于主角人设和探索向度的不同,《你行!你上!》和《花漾少女》发出了不同的配角人生体验券,也为现实中的父母选择提了个醒。或许,卸下亲子“共生”关系才能让孩子和父母都更轻松一点,父母与其总想着让子女“看别人家孩子”,不如早点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别人”。(Lu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