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日报】废料变燃料——我市多部门协同筑牢鞋服行业固废处置绿色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29 08:34  浏览量:1

皮革边角料、碎料、废布料……这些曾被视作“工业毒瘤”的固废,经过筛分、破碎、捆包等流程,竟能变成高热值的固体回收燃料,可用于发电厂或水泥厂中替代传统化石燃料。

回收企业使用专用车收运鞋服厂固废,严防混合收运处置。

8月22日,记者在位于仙游县枫亭镇的绿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两辆装有鞋服厂废料的压缩货车陆续开进工厂,先在厂门口过磅称重,而后进入分拣车间。两位从事分拣的工作人员立即对这些废料进行分拣。他们把一部分可再生利用的废料挑拣出来,其余的无法再利用的废料全部放到车间固废区。

来到该公司加工车间,只见一条履带将固废运送到破碎机口,随着机器轰鸣,固废最后成为10平方厘米左右大小的碎片。之后,这些碎片会再经一道机器,变为一个个1米见方的碎料捆包块,由叉车堆放在一起。

“我们回收的固废是鞋服厂觉得没有利用价值的,我们将它们打碎,之后再卖给有资质的水泥厂,用作替代的燃料,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起到一定作用。”该公司负责人蔡伟清向记者介绍,废纺织、皮革边角料等工业固废的可燃物占比高,其热值超过4000大卡,显著高于普通生活垃圾,能有效提升窑炉燃烧效率和节煤率,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燃煤,备受水泥企业青睐。

据统计,目前,该公司每天收运近20吨鞋服行业的固废。通过二次分拣,大概有300公斤的废料可以再利用,其余全部作为燃料卖出去,助力固废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鞋服是我市支柱产业,其在工业生产、加工、使用及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皮革废物及边角料、碎料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情况关系“无废城市”建设。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城市管理局、工信局协同发力,按照“政府引导、单位自主,资源利用、焚烧协同,本市流通、全程可溯”的原则,全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鞋服等行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构建起一套涵盖责任落实、收运处置、全程监管的工业固废管理体系,为城市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据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陈晓旭介绍,我市出台政策,明确鞋服等行业产废单位主体责任,建立从固废产生到处置全流程的污染防治机制,规范管理台账,实现固废“去向可查、流程可控”。同时,鼓励企业对纺织边角料进行预分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在收运方面,市资源循环集团权属企业市环境资源循环利用公司积极行动,主动与产废单位签订服务协议,开展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业务,并将固废运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

市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键介绍,公司安排专用车收运鞋服厂废料,严格落实防渗漏、防雨淋、防扬散(尘)、防洒落等措施。同时,落实分类收运,严禁将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合收运处置。截至目前,收运量已经超过2.3万吨。

“以前这些边角料、碎料没个规范去处,堆在厂里占地方,还担心处理不当污染环境。现在市环境资源利用公司的车定期来收,我们也省心。”一家鞋服厂负责人说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曾经,这些固废被随意收运、外流,有的还运往外地小锅炉厂进行违规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今,在规范收运体系下,被送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转化为有用的燃料,既降低成本又助力环保,让这些废料有了“正规归宿”。

市环境资源利用公司前往产废单位收运固废,并建立全过程交接制度。

杨键介绍,该公司与产废单位、处置单位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交接制度。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前不久建成投用的全市首批10个大件垃圾集中堆放点,加大固废收运力度。

在固废处置方面,我市鼓励产废单位按照生活垃圾处置特许经营范围,优先选择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和仙游兴鸿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进行协同焚烧处置。目前,这两家运行单位严格落实市里部署,参照生活垃圾处置标准,与收运单位签订处置合同并向城市管理部门报备,运输车辆符合相关要求,进场执行专车专用。

“我们对协同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灰渣等废弃物进行规范管理,特别加强工艺控制和烟气排放指标实时监测,确保各项数据符合《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绝不让污染‘溜出去’。”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安全与环保部经理蔡少凡说道。

在这场固废治理行动中,多部门协同联动。生态环境部门全程监管固废从产生到处置的各个环节;城市管理部门严格审核收运权限,查处运输过程中的“滴撒漏”等违规行为;工信部门积极推广政策,引导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鞋服产业。“多部门协同配合,攥指成拳,共同筑牢固废管理的防线,守护莆田的生态环境。”陈晓旭说道。

从政策制定到落地执行,从规范收运到绿色处置,我市在鞋服行业固废管理上构建起全流程体系,不仅解决了鞋服固废外流污染的难题,也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助力莆田市“无废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