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1老师送男生棉鞋,26年后男生回礼,老师一看吓得连忙拒绝
发布时间:2025-09-03 10:41 浏览量:10
俗话说得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帮助。
苦命的孩子、贫困的家庭、善良的老师。
这究竟是怎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大众都流下了泪水。
而男孩最后又是如何报答老师的?
老师
这位看着温温柔柔的女性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她叫张秀荣。
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她被委派到武川县的一所中学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同时兼任其校初二年级的班主任。
那个年代,教育环境远不如现在,十分简陋。作为一位女教师,她更加细致入微,尤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
张老师第一次踏进教室,站在三尺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望的眼睛,内心深感触动。她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这些山村里的孩子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陈志德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家境贫寒,穿的衣服往往也都是补丁压补丁,但班里的一个男孩很快就被张老师注意到了。他就是陈志德。
因为课业紧张,张老师总是会早早来到教室,准备新一天的教材。可是她总能发现这个平日里闷不做声的男孩子,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看着他投射在课本上专注的眼神,张老师知道,这个孩子对学习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情。
陈志德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尤其数学成绩最好,次次都是一百分。但他却总是眉头紧锁。放学回家的路上也总是独来独往,形单影只。
张老师仔细观察了他一段时间,不怎么跟同学交际,连玩耍都很少,总低头不语,看着黑瘦的不行,带着补丁的衣服挂在他瘦弱的肩膀上,看着让人更加心疼。
虽然他不爱与人打交道,但张老师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好苗子,因为他异常聪明,往往都是一点就通。
帮助
张老师知道这群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还是有些大,就免费给他们补课,但是从不见那个黑瘦的身影出现过。
初三开学已经有几天了,但迟迟不见陈志德的身影:“同学们,你们有谁见到陈志德了吗?”
张老师非常担心,也察觉了一丝异常,与陈志德相邻的一个男生小声的说:“老师,他家里好像有事情了,所以上不了学了。”这时的张老师还有什么不能理解呢?待到下课,就来到陈志德家里了解情况。
原来,陈志德的家庭情况远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差,他上面有一位哥哥,还有其他四个弟妹。母亲也因为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缠绵病踏。父亲因为家庭重担,四十来岁的年纪,皱纹不满脸颊,腰也有些直不起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志德依然坚持上学,而且名列前茅,实属不易。
张老师看着家徒四壁的家,心里五味杂陈。屋里连件像样的桌子都没有,陈志德母亲躺在一张板子搭起来的“床”上。
陈志德正背对着自己,拿着残破的一只碗给他的母亲喂饭,看得张秀荣心酸不已……此时母亲也看到了站在对面的老师,局促的拽着被子,一脸窘迫的说:“真是对不住张老师,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您快别动身,我站一下挺好的,这会儿就是过来看看孩子怎么没上学。”张老师强忍泪水的说到。
了解了情况后,张老师稍稍放心下来,语重心长的对陈志德说:“你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你要知道,唯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千万不要放弃学习。”
陈妈妈看着儿子,心里酸涩不已,拉着老师的手说:“都怪我不争气的身体,拖累了这个家,拖累了孩子。”
张老师又何尝不知道母亲的难处,没有多说什么就起身告辞了,走前交代陈志德不要落下学业,其他的都不要想。
之后的几天里,张老师来到陈家,给陈志德补课,顺便还给陈母带了治疗的药物,这个久处阴霾的家,终于迎来了一丝光亮。
慢慢的,陈母的病情也渐渐恢复,陈志德也终于可以放心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在紧张的复习中,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知识。
张老师组织了几个班上的困难学生,安排他们住在学校分配的筒子楼里,日常学习,营养补给,张老师和他的爱人把这些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着。
就这样,决定命运的这一刻来临了,陈志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但是张老师对陈志德的关注依然没有减少。时常会督促他一定要好好学习,遇到困难不要独自面对。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一切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陈志德的父亲因意外离世了。家里一下失去了顶梁柱,陈志德准备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供弟弟妹妹读书。
张老师知道后,心急如焚,主动去做陈母的工作,并出资资助这一家人,以后也会供陈志德上大学。
经过张老师的苦心劝说,陈志德终于又回到了学校。
大学
这个世界对陈志德太不公平了,张老师不忍这个孩子就这样断送了前程。
在张老师的一路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志德如愿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
张老师看着眼睛闪着光,拿着通知书站在自己面前的陈志德,也掉下了欣喜的泪水。“好孩子,老师没看错你。”张老师边说边从口袋里拿出了准备好的钱,递给一旁的陈志德。
陈志德看着钱,连忙拒绝:“老师,您的钱我不能再拿了,您已帮我良多。”说完头也不回的就离开了。
长春的冬天格外的寒冷与漫长,转眼间也到了开学的时候,家境贫寒的陈志德为了节省开支,连双过冬的棉鞋都没有买。张老师知道后心疼不已,买好了棉鞋,给他送了过去,并告诉他一定要学出个样子,不要辜负了自己。
在校期间,陈志德分外的努力学习,省吃俭用,抽出业余时间还会勤工俭学,改善生活。
时光荏苒,大学时光结束,陈志德在毕业后,如愿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生活在向好的一面改善着。
家里的情况在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下,也在慢慢的改变。
陈志德时常想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张老师,因为张老师的善举,自己才能走出困境,接受高等教育,找到好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老师的殷切教导一直在耳边回响,时时提醒着陈志德不能放弃。
回报
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张老师六十大寿的日子。陈志德放下工作,赶回老家给张老师贺寿,他捧着一个盒子递到老师面前:“张老师,礼轻情意重,祝您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生日快乐!”
张老师面带笑容的将盒子打开,立刻递回陈志德手中,说道:“志德,你的心意老师领了,但这份礼物太贵重了,老师不能收。”
同学们都好奇陈志德送的什么,定睛一瞧,原来是一个房本。
因为老师这些年还在学校分的房子居住,整个居住环境很陈旧简陋,他把张老师当妈妈一般,想要回报老师对他的恩情,为老师养老。
陈志德眼含泪水,哽咽的说:“如果不是当年您一直教导我要好好学习,资助我上学,哪里有现如今的我呢?您就收下吧!”
看着面前已经顶天立地的孩子,感动不已,最终张老师在陈志德的苦苦劝说下,终于收下了这份礼物。
张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哪里是这一套房产可以抵消的呢?
自此陈志德经常给老师邮寄需要的药物及生活用品,以自己的方式照顾着张老师的生活。
结语
张老师对学生们的爱无私伟大,为陈志德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陈志德同样心怀感恩,学成后报答恩师。
这份真挚的师生情,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呢?祝福天下所有心存善意的人,愿大家都被温柔以待。
主要信源:内蒙古晨报 2024.3.22学生26年后买房送老师,只因老师当年曾花20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双棉鞋!赞!好老师教出了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