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廖一帆爸爸火了,思绪很缜密舌战群雄,揭开了家委会的弊端

发布时间:2025-09-11 04:56  浏览量:2

9月1号刚开学没几天,家委会就“爆雷”了!
家委会这个东西,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冒出来的,感觉现在已经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了。

家委会到底是干嘛的?最初设立它的目的又是啥?

按名字理解,家委会不就是从一堆家长里选出来几个代表吗?说白了,就是替大家伙盯着老师和学校,监督监督。

可实真是这样吗?并不!至少我身边见到的家委会,基本都不是这个路子。别说监督了,反而更像个“传话筒”,还顺带发号施令。

也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学校里多了个叫“家委会”的组织。

说是为了当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可在不少家长眼里,这组织早就“臭名远扬”了。

以前呢,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被穿小鞋,明明心里不满,也只能忍着,不敢多说啥。

不过这次,广州一所小学的一位爸爸家长,直接站了出来,成了整顿这种乱象的“第一人”。

小学一年级刚开学,家长们本来就一堆事要忙。白天上班累得够呛,晚上回家还得操心孩子,早就一肚子火气憋着。

结果偏偏这时候,班里冒出来个“家委会”,在群里甩下一条消息,彻底点燃了这位爸爸的怒火。

“家委会的人多辛苦啊!”“人家都是为了孩子们在付出。”这种话,在很多家长群里一甩,十有八九都能让人闭嘴。可这次,偏偏遇上了硬茬。

廖爸爸特别淡定,直接回了句:“既然自己选了当家委,就别总说自己辛苦。”“辛苦不能当挡箭牌。”

一句话,直接把这种常见的“卖惨”拆得干干净净。还有家长不死心,接着开始数:家委会做了多少多少事,多不容易……

结果照样被廖爸爸怼了回去:
“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别喊累。要是真觉得不行,那就把位置让出来。”

这次家委会被掀翻,不光是把它组建流程上的不规范暴露出来了,也让人看清了它权责不清、随便乱用“权力”的毛病。

大多数家长一直沉默,眼睁睁看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发生。最严重的其实是家长和学校的分工问题,以及教育边界的问题。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班,或者接受一堆写不完的作业,其实是父母自己在偷懒。

有人反驳说很多家长本身只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知识,也没受过教育,根本没办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

现在人们会有人敢对老师、对学校提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大家都在讲公平、讲文明,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撑着。

这就让像廖爸爸这样的家长,碰到不合理的事时,说话底气更足,也更敢站出来。

他们算是走在前头的“试水者”。要真说能改变多少,我可能看法比较悲观。除了多了个网络平台让大家发声,现实跟过去其实没啥太大区别。

从我们父母那一代,到我们,再到廖一帆他们这代,甚至再往后几代,估计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师生关系本来就不平等,家长和学校之间天然就带着对立,更别说背后还掺杂了利益。

有网友表示:廖先生在大家眼里就是属于刺头的那类人,但他们更多时候才是黑暗里的那束光。支持他,虽然我做不到他那么磊落。

有网友指出:我儿子从小学到初中,今年上高一了,历经三所学校,都没有所谓的家委会,更没有班费。班级运转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不明白孩子在学校上课,班级管理要家长参与什么?

有网友表示:学校和班里有啥事,班主任可以直接通知家长,这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根本不需要家委会。

有网友表示:廖先生的行为真的是一束光,说了家长们不敢说的话,[赞]我敬你是条汉子!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希望取消家委会,放过家长们吧

有网友指出:这个廖先生有很重的西式思维,戾气也不小,家委是为了便利学生和家长适应新学校活动,在开学前线上报名制,大家都不认识也不可能组织投票,他不报名不参与,过后却揪着产生制度不放,意识形态思维大于实用主义,开学后有线下家长会~~~~~~

回过头看这件事,表面上看着挺简单,其实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廖先生一个人,硬是杠上了整个班级的家长,甚至连学校也没放过。

他凭着自己的知识,一直站在家长这边说话。可惜很多家长怕孩子被“穿小鞋”,要么装糊涂装没看见,要么就是忍气吞声。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