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粉网红仅卖58双鞋,河南店家血亏百万,戳破带货主播泡沫经济

发布时间:2025-09-15 23:56  浏览量:1

河南商丘的薛先生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他做了十几年鞋批发生意,线下渠道虽说赚得慢,但稳当。

去年听同行说“不做直播就等死”,他也跟着慌了神,到处找网红合作,后来刷到一位1280万粉丝网红,直播间里喊着“秒光”“库存告急”,看着比自家库房还热闹,他觉得这就是救星。

联系上对方商务,人家拍着胸脯打包票,重要把鞋从79.9降到69.9,咱直播间保准卖2万双!

还说“粉丝都信我们,价格到位就没有卖不动的”,薛先生被这话哄得心动,5万块坑位费眼都没眨就转了过去,又咬牙备了100多万的现货,工人连轴转打包,就等直播那天清库存。

结果直播一结束,他点开后台数据,当场就懵了,只卖出去58双,5万块打了水漂不说,一仓库鞋子堆得跟小山似的,占着仓储费,资金也回笼不了。

找网红团队要说法,对方就一句“这次行情不好”,再往后连消息都不回了,薛先生现在跟人聊天就叹“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守着线下店,至少不会亏得底朝天。”

薛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最近半年,直播带货的“流量泡沫”碎得满地都是,不少商家都栽了跟头。

做进口啤酒代理的陶先生,比薛先生还憋屈,他代理的精酿啤酒平时靠酒吧、商超走货,利润薄但稳定,去年年底有网红团队找过来,说要做“进口啤酒专场”,承诺“至少卖5000箱”。

陶先生信了,为了给直播备货腾仓库,他停了一个月的常规批发,咬牙进了9000多箱,光运费就花了好几万。

结果直播结束,只卖出去1单,满仓库啤酒眼看要过保质期,最后只能低价甩卖,连本钱都没捞回来。

烟台做供应链的周先生更惨,他原本是给线下超市供货的,2024年想打通线上渠道,一门心思扑在直播上。

他觉得“要做就做最大的”,直接找了快手8000万粉丝的“太原老葛”团队,对方说“包场费300万一场,保证GMV过千万”。

周先生前前后后砸了800多万,包了4场直播,后台看着热闹,总交易额3700多万,可对账时才发现,实际到账只有900多万,好多人下单就是为了冲数据,直播一结束就退。

最后公司资金链断了,员工走的走散的散,十几年的家业就这么折在了“流量”上。

更讽刺的是明星带货,以前商家觉得“明星有知名度,粉丝信得过”,现在才发现,不少明星带货比网红还拉胯。

有个直播代运营平台的负责人跟我吐槽,“去年有客户花10万请杨坤带货家居用品,最后销售额才18348元,连坑位费零头都不够!

还有个客户找黄圣依,同样10万坑位费,就卖出去5个杯子,总共695块,客户后来跟我骂,说还不如自己在朋友圈卖货。”

2023年安徽有家叫寸食文化的公司,更倒霉,他们想推一款地方特产,听说演员杜旭东有“国民大叔”口碑,就交了3.3万坑位费合作,结果直播只卖了64.9元。

公司负责人后来采访时说:“本来指望靠直播打开销路,结果不仅没赚钱,还耽误了推广期,现在特产都快过期了。”

这些事儿听着离谱,其实是直播带货的“老底”被掀开了,以前靠“粉丝多=能卖货”的逻辑,现在彻底不管用了。

搁以前,直播刚火的时候,消费者买东西特冲动,主播喊一句“最后100单”“错过再等一年”,配合着倒计时、敲锣打鼓的音效,好多人没等想清楚就下单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慢慢发现,主播嘴里的“全网最低价”,线下超市可能更便宜,说的“明星同款”,拿到手是劣质品,次数多了,谁还会信?

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的报告里写着,近八成消费者买东西前,都会先搜第三方测评,看博主拆解产品、测性能,再也不被主播话术忽悠。

艾媒咨询今年的调研更直接,76.9%的消费者把商品质量放第一位,比看主播信用的39.3%高出一大截。

说白了,现在大家买东西,先想“这东西值不值”,再看“谁在卖”,再也不为“虚名”买单了。

对商家来说,以前总觉得“找大网红、明星就稳了”,现在才发现是跳进了坑。

有个做羽绒服的品牌负责人跟我算过账,找头部主播做专场,坑位费200-300万,还要抽10%-20%佣金。

比如卖1000万的货,主播拿200万,再扣掉成本、平台费用,利润率就剩6%左右,稍微出点岔子,比如销量没达标、退单多,直接就亏本。

更恶心的是行业里的“数据造假”,有些网红团队为了骗坑位费,雇人刷场观、刷下单量,直播时几万在线,一半是机器人。

下单量看着多,直播结束就批量退单。商家一开始看着数据高兴,等对账才发现被骗,可坑位费早就打过去了,根本要不回来。

有个做小家电的商家就遇过这事儿,找了个“500万粉”的网红,后台显示卖了800台,实际只发出去30台,剩下的全退了。

既然靠别人靠不住,越来越多商家开始转做“店播”,不再砸钱买外部流量,自己培养主播,天天在店里直播。

这可不是简单换个渠道,而是把直播变成了“连接产品和用户的纽带”。

广州有个做小众服饰的商家,一开始让店员兼职主播,对着镜头只会说“这衣服好看,买它”,播了半个月,一场才卖两三件。

后来他们慢慢琢磨,开始教大家怎么搭配、展示面料细节,甚至直播工厂制作过程,让用户知道“这衣服为什么值这个价”。

慢慢的,直播间在线人数从几十涨到几百,现在每天能稳定卖几十件,虽然不如大网红一场多,但不用掏坑位费,利润还更高。

现在品牌自己做的店播,已经成了行业主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2025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白皮书》里说,店播贡献的GMV占了行业一半以上,多数企业都在培养自己的主播团队。

比如Levi's最近搞的店播大秀,没找网红明星,就自己播。

主播一边展示衣服,一边讲品牌历史、丹宁面料工艺,还教大家怎么保养牛仔裤。结果当天全店卖了520多万,店播成交比去年涨了1860%,直播间新客占了96%。

好多人是冲着“学搭配”进的直播间,最后被产品吸引下了单。

周大福更会玩,搞了“区块链溯源+AR试戴”,在店播里,主播教用户扫商品码,就能看钻石从矿区开采到柜台的全过程,还能用AR在线试戴。

今年618期间,他们家店播销售额涨了310%,用户都说“看着透明,买着放心”。

美妆品牌更灵活,通过店播收集用户反馈改产品。比如有个品牌在店播里发现,用户说“粉底液太干,冬天卡粉”,立马调整配方,加了保湿成分,后来这款粉底液成了爆款。

社科院的李勇坚研究员说,以后店播会越来越专业,谁能把供应链做扎实、搞出好内容,谁就能活下去。

其实直播带货不是不行了,是该换个活法了。以前商家靠“赌流量”赚钱,现在得靠“做价值”——把钱花在产品、供应链上,自己做店播,把主动权抓在手里。

等所有商家都不再为千万粉网红的坑位费买单,踏踏实实做产品、做服务,直播电商才算真正走出野蛮生长,变成能长久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