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年前供销社日常的老物件,你还认识几个!第8个到底是个啥
发布时间:2025-07-26 23:27 浏览量:1
供销社,你还记得吗?上图是哈尔滨现存的最后一个供销社,已经有50多年历史,原貌未改,一脚踏进去,满是时光沉淀的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村都有代销点,货源来自乡供销社,生活用品大多由售货员用麻纸包好、纸绳捆扎,那手法利落又亲切。今天,就跟着这些老物件,回到那个物资朴素却充满烟火气的年代。
图一:老式果匣子
里面装的牛舌饼总让人惦记——表层撒着砂糖,咬一口软软甜甜;橘子形状的“鱼儿糖”则带着酸中带甜的清爽。最难忘的是春节走亲戚,家家户户都提着果匣子串门,常常甲送乙、乙送丙,兜兜转转又回到自家。等节过完打开,偶尔会发现糕点已经长了霉,哭笑不得的背后,藏着物资匮乏时的无奈与温情。
图二:搪瓷盆
印着大红喜字的搪瓷盆,曾是结婚必备的“万能神器”。既能洗脸、腌咸菜,又能装油;磕掉瓷的地方抹点油漆接着用,漏了水还有专门的师傅上门修补,修修补补又是好多年。直到现在,不少老家的柜子里,还躺着这样一个带着岁月痕迹的盆。
图三:纯手工毛线拖鞋
这大概是农村特有的温暖记忆。长辈们亲手织的毛线拖鞋,手巧的还会在鞋面上勾出小花、小动物图案。针脚里藏着的细心,是现在机器量产的拖鞋难比的。只是如今,愿意花时间做这种“费工活”的人少了,它便成了藏在记忆里的柔软。
图四:万紫千红
从奶奶辈火到妈妈梳妆台的国货护肤品,铁盒包装上印着精致的花朵,一看见就想起童年。它的香味是淡淡的清冽,不似如今许多护肤品浓烈张扬,那份自然纯粹的气息,像极了那个年代的朴素。
图五:自行车锁
老式自行车锁带着特有的机械质感,上膛时“咔哒”一声清脆利落。家里曾有辆上海永久26自行车,后轮就用这种锁,当时觉得格外洋气。那会儿二八大杠多用钢丝锁,我特意再加了一把,到陌生地方就牢牢锁在电线杆上,那份对“大件”的珍视,现在想起来仍觉真切。
图六:木头标尺
那时候少见塑料或软钢尺子,多用木头拼接而成,能折叠,不占地方。寻常人家难得一见,多在大队部、学校或老木匠手里。木头上的刻度被磨得发亮,藏着老一辈对“量准”的较真。
图七:铁烟盒
农村曾流行过这种马口铁烟盒,和铜制打火机是“同系”材质。烟民们买了烟就往里一放,既防潮又方便。如今这种铁皮烟盒难觅踪迹,却还记得男人们揣着它,掏烟时“啪”一声开盖的模样。
图八:神秘的物件
我敢打赌,99%的人未必认得它——它叫什么?又藏着怎样的用途?
老物件的温度,是回不去的乡愁。如今供销社的柜台早被超市取代,物质丰盈的日子里,那份“一物用十年”的珍惜,那份物件里藏着的人情与匠心,却值得我们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