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家发两千只右脚鞋 背后藏跨境贸易暗战

发布时间:2025-10-19 07:00  浏览量:1

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的鞋类批发店里,王老板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印度邮件摇了摇头。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收到印度客户要求更改付款方式的邮件。拉吉夫这个合作了五年的老客户,这次下了2000双运动鞋的订单,却在付完30%定金后突然变卦。

“货物到印度港口再付尾款?”王老板苦笑着对采购经理说,“这套说辞我们见多了。”

2025年7月,这批按照约定生产的运动鞋完工待发。拉吉夫突然以“印度清关政策变动”为由,要求货到验收后再结算剩余70%货款。面对这个看似合理的请求,王老板做出了令员工意外的决定——只发右脚鞋。

这不是段子。在义乌鞋业圈,这被称为“拆鞋发货”策略。王老板的店铺专攻印度市场十二年,店里40%订单来自印度。他经历过太多次“货到压价”的戏码。

义乌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义乌对印度出口总额达187亿元人民币,其中鞋类产品占35.7万立方米。印度已是义乌小商品第三大出口市场。

“印度清关平均要21天,”义乌国际商会副秘书长李铭透露,“这21天成了部分不良商人压价的黄金时间。”2023年商会记录的贸易纠纷中,印度客户尾款拖欠率高达17%,远超其他地区。

浙江师范大学跨国贸易研究所跟踪调研发现,印度海关的“灰色清关”现象确实存在。部分印度进口商利用这个漏洞,在货物到港后以质量问题要求折价。

面对困境,义乌商家自创了多种应对方案。除了“拆鞋发货”,还有服装不发纽扣、玩具不发电池等“拆分发货”策略。这些看似奇葩的做法,实则都是血泪教训换来的自保手段。

2023年,义乌引入第三方跨境担保平台。但由于印度当地合作机构有限,该平台在印度市场的覆盖率不足30%,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单只鞋不是歧视,是无奈。”王老板从仓库取出两只配套的右脚鞋,“等尾款到账,左脚鞋立即空运发出。这样我们的损失能控制在运费范围内。”

跨境贸易专家建议,中印双方应建立更规范的结算机制。比如推行“信用证+保险”模式,或由两国商会共建“争议快速调解通道”。目前,义乌市商务局正在试点“中印贸易白名单”制度,已收录双方诚信企业1278家。

傍晚时分,王老板收到拉吉夫的邮件。对方同意支付尾款,但要求三天内必须发出左脚鞋。王老板让员工仔细清点库存,确保能准时发货。他站在堆满鞋盒的仓库里说:“谁不想顺利做生意?我们等着真正互信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