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人涌向哪里,哪里就遭殃?
发布时间:2025-10-16 19:40 浏览量:1
清北学生扎堆,行业离崩盘不远了。
这个听起来有些耸动的“魔咒”,似乎在近二十年里反复被印证:
2005 年他们扎堆外企,外资巨头增速随即见顶;
2015 年涌向互联网大厂,裁员潮没多久就来了;
2019 年扎进在线教育,“双减” 政策应声落地。
2020年投向考编,降薪缩编接踵而来……
于是有人说,清北人成了“行业冥灯”,涌向哪里,哪里就遭殃。
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说:真相恰恰相反。
不是清北决定了行业的命运,而是行业的生命周期,为清北的“扎堆” 埋下了伏笔。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转向,都在诉说一个时代的核心命题:
社会需要什么?市场在奖励什么?
往前推十年,中国经济蓬勃扩张,市场的核心逻辑是“追增长、赚快钱”,清北学生就扎进高收入的行业,比如金融业、互联网。
但2020 年后,时代底色悄然切换:市场的奖励逻辑从“追逐红利” 转向 “抵御风险”。
他们掉头冲向了体制内。
从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的他们,拥有顶配的装备:
金字招牌的文凭、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快速解题的极致能力。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精准捕捉一个时代最丰厚的红利。
互联网行业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2000年互联网刚萌芽,像没人兜底的游戏,清北学计算机的要么去硅谷,要么进外企,根本不碰这个“未知数”。
等到2015年,行业模式跑通了、利润明确了,他们才扎堆进大厂。
后来行业裁员、转型,他们又开始转向。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这很残酷,同一个行业,你连入场券都拿不到,更别说和顶尖学子卷。
2021年的一个真实例子,深圳某中学招聘时,非博士、非顶尖名校毕业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这种“门槛碾压”随处可见。
但站在行业的角度,这恰恰是个“预警信号”。
当清北人集体进场,往往意味着行业到了“价值创造”转“价值泡沫”的拐点,
往往伴随着三个危险信号:
一是短期暴利见顶,
逻辑很简单,当最聪明的头脑都挤破头想分一杯羹时,说明行业已经增长到最适合收割的时候,剩下的不过是存量博弈的残酷厮杀。
二是资源全面过剩,
人才密度畸高到“一岗百人争”,就像互联网大厂的996 内卷,难有真正创新,毕竟完全竞争市场本无超额利润。
三是模式僵化。
创新停滞了,大家都在已有的模式里打转,沦为了纯内卷的游戏。就像华尔街那句名言:
“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时,就该撤了”。
清北人集体入场,其实和这个道理一样,最聪明的人都来了,说明这个行业的好处已经被所有人发现了,接下来大概率就是走下坡路。
这从来不是个体的失败,而是周期之下的常态。
就像美国大萧条时期,哈佛毕业生也要去拎包;到如今清北学生扎堆报考县城公务员等现象,这些变化都在说一个理:
时代趋势永远大于个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