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摆渡人撑船,过河时水底总传来“等等我”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5-10-27 18:02  浏览量:4

民国二十二年,沂蒙山下的沂河上,就数周渡娘的摆渡船最稳当。渡娘三十来岁,梳着利落的发髻,常年穿件靛蓝布衫,裤脚扎得紧,撑篙的手布满老茧——她男人三年前撑船时遇了急流,连人带船翻进河里,尸骨都没找着,打那以后,她就接过男人的篙,守着这渡口,给来往的乡亲摆渡。

这渡口是山里人进城的必经路,渡娘收的钱不多,乡亲们要是带了自家种的菜、织的布,给她塞一把,她也笑着收下。可近来,渡娘却遇上了怪事——每到黄昏时分,她撑船过河时,水底总传来一声细细的“等等我”,声音软乎乎的,像个小姑娘的声儿。

头一回听见时,渡娘还以为是风吹过芦苇荡的声儿。那天她送王大娘进城,船刚划到河中央,就听见“等等我”,她停下篙往水里看,沂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哪有半个人影?王大娘笑着说:“渡娘,你是想俺家小芳了吧?她前儿还说要给你送新纳的鞋底呢。”

渡娘也笑了,没往心里去。可接下来几天,只要黄昏撑船,那声“等等我”准会出现。有次她送李大爷去对岸赶集,船到河心,声音又响了,李大爷也听见了,脸色一下子变了:“这……这不是三年前,邻村赵家丫头的声儿吗?那年赵家丫头就是在这河段走丢的,说是去城里找她爹,再也没回来,有人说她掉河里了,可捞了好几天都没找着。”

渡娘心里咯噔一下。赵家丫头她有印象,叫赵丫儿,那年才十二岁,扎着两个羊角辫,总爱跟在她男人身后,喊“周大哥,带我过河”。她男人心善,每次都笑着应:“丫头,等你娘同意了,我就带你去城里看花灯。”

打那以后,渡娘每次撑船都格外留意。她特意问了村里的老人,老人说:“渡娘,你男人走后,这河就不太平,许是有啥冤魂没散,你可得当心,不行就别撑船了,找个安稳活儿干。”

可渡娘哪能放下这渡口?山里人进城就靠这摆渡,她要是走了,乡亲们就得绕十几里山路。再说,她总觉得,水底的声音不是要害她,倒像是有啥急事找她。

这天黄昏,天阴得厉害,眼看就要下雨,渡娘本想收船,却看见河对岸有个穿灰布衫的男人,正急急忙忙地往渡口跑。男人跑到岸边,朝她喊:“大姐,麻烦您撑个船,我有急事进城!”

渡娘撑着篙把船划过去,男人跳上船,怀里抱着个布包,神色慌张。渡娘问他:“兄弟,这么晚了,还进城干啥?”男人搓着手说:“俺……俺去城里给俺娘抓药,她病得厉害。”

船刚划到河中央,水底又传来“等等我”的声儿,这次声音比往常清楚,还带着点哭腔。男人听见了,身子猛地一震,手里的布包差点掉在船上。渡娘看在眼里,心里犯了嘀咕——这男人的反应,不对劲。

她不动声色地放慢撑篙的速度,问:“兄弟,你是哪村的?俺看着你面生得很。”男人眼神躲闪:“俺……俺是山那边李家村的,不常来这边。”

渡娘心里更疑了。李家村她去过,村里人的口音跟这男人的口音压根不一样。她悄悄往水里看,只见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像是有啥东西在水底跟着船。突然,她看见水底有个小小的影子,扎着羊角辫,正是赵丫儿的模样!

“等等我……我的鞋……”水底的声音又响了,这次还多了句“我的鞋”。渡娘猛地想起,赵丫儿走丢那年,穿的是一双红绣鞋,是她娘亲手给她做的,鞋底还绣着个“丫”字。

她刚想开口问男人,就见男人突然站起来,从布包里掏出一把刀,恶狠狠地说:“你别多管闲事!赶紧把船划到对岸,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

渡娘也不慌,握紧手里的篙:“你是赵家丫头的爹吧?三年前你进城打工,没给家里捎过一封信,赵丫儿想你,偷偷跑出来找你,结果掉河里了,是不是?”

男人脸色一下子白了:“你……你咋知道?”

“我不光知道这些,我还知道,你这次回来,不是给你娘抓药,是想把你娘接走,再也不回这村子,是不是?”渡娘的声音很平静,“你怕村里人问起赵丫儿,怕他们知道你不管家,是不是?”

男人手里的刀“当啷”掉在船上,他蹲在船板上,捂着脸哭了:“俺不是故意的……俺在城里打工,被人骗了,欠了一屁股债,哪还有脸给家里捎信?俺这次回来,就是想接俺娘走,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好好过日子……”

“那赵丫儿呢?”渡娘的声音带着点哽咽,“她才十二岁,一个人跑出来找你,你就不想找她吗?”

“俺找了!俺去年就回来找过,可村里人都说她掉河里了,俺捞了好几天都没找着……”男人哭得更凶了,“俺对不起丫儿,对不起俺娘……”

就在这时,水底的“等等我”又响了,这次声音更近了,船板底下传来“咚咚”的声儿,像是有啥东西在撞船。渡娘对男人说:“你要是真心想找丫儿,就跟我来,她可能就在这水底。”

男人愣了愣,连忙点头。渡娘把船划到当年她男人翻船的河段,这里水最深,也是当年乡亲们打捞赵丫儿的地方。她对男人说:“你喊丫儿的名字,跟她说你错了,想带她回家。”

男人跪在船板上,对着水面喊:“丫儿,爹错了,爹不该不管你,爹来接你了,你跟爹回家好不好?”喊着喊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滴在水面上。

水面上的涟漪越来越大,突然,一只小小的红绣鞋从水底浮了上来,鞋面上绣着的花儿还依稀可见,鞋底果然绣着个“丫”字。

紧接着,水底的影子越来越清晰,赵丫儿的模样就在水面上,她看着男人,眼里满是委屈,却没再喊“等等我”。

渡娘看着赵丫儿的影子,轻声说:“丫儿,你爹知道错了,他来接你了,你跟他回家吧,别再在这水里漂着了。”

赵丫儿的影子对着男人点了点头,然后慢慢沉了下去,水面上的红绣鞋却留在了船上。男人拿起红绣鞋,哭得撕心裂肺:“丫儿,爹对不起你,爹这就带你回家,给你立个碑,让你好好安息……”

那天之后,渡娘再撑船时,就再也没听见水底的“等等我”了。男人也没再提进城的事,他在村里找了个活儿,每天都去河边给赵丫儿烧纸,还把赵丫儿的红绣鞋好好收着,说要留着做个念想。

乡亲们知道了这事,也没再怪男人,毕竟他也是个可怜人。有人说,赵丫儿是等着她爹来接她,才一直在水底喊“等等我”;也有人说,是渡娘的善良感动了赵丫儿,让她放下了执念。

渡娘还是每天撑着船,在沂河上摆渡。有次王大娘问她:“渡娘,你说赵家丫头真的走了吗?”渡娘笑着说:“走了,她爹来接她了,她再也不用在水里漂着了。”

其实渡娘心里明白,赵丫儿不是走了,是放下了。她当年喊“等等我”,不是想害谁,只是想等她爹来接她,想跟她爹回家。而她男人,虽然走了三年,可每次她撑船时,总觉得男人就在她身边,帮她稳住船,给她指引方向。

这年冬天,山里下了场大雪,渡口结了冰,渡娘没法撑船,就待在家里做针线活。有天晚上,她梦见了男人,男人还是当年的模样,笑着对她说:“渡娘,辛苦你了,以后这渡口,有我和丫儿陪着你,你不用怕。”

渡娘醒来时,眼里满是泪水。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白茫茫的雪,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不管以后遇到啥难事,只要她守着这渡口,守着乡亲们,男人和赵丫儿就会一直陪着她。

后来,渡娘在渡口边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平安渡”三个字。来往的乡亲们都说,这渡口是个吉祥地,不管遇到啥烦心事,只要坐过渡娘的船,心里就踏实了。

渡娘撑船撑了一辈子,直到她七十多岁,撑不动篙了,才把渡口交给了村里的年轻人。她常对年轻人说:“撑船不光是把人从河的这头送到那头,更是把人心从迷茫送到踏实。不管遇到啥怪事,只要心里装着善念,装着乡亲们,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是啊,这沂河上的船,渡的是路,渡的更是人心。水底的“等等我”,不是冤魂的呼喊,是执念的等待,是亲情的牵挂。只要人心向善,再深的执念,也能被化解;再远的牵挂,也能被传递。

故事里的渡娘用善良化解了水底的执念,用坚守守护了乡亲们的出行。你有没有听过类似“以善念解心结”的民间小事,或者身边有像渡娘这样“守着一方水土,暖着一方人”的人?不妨在评论区分享出来,咱们一起聊聊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与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