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电视剧骗了,这才是真实的90年代打工妹,引起很多人共鸣!

发布时间:2025-10-28 18:27  浏览量:2

90年代真实的打工妹故事,并不是电视剧演绎的那样。在普通的一间出租屋里,七八个女孩挤在一个大通铺上,她们来此,唯一的愿望是,每个月能给家里多寄点钱。

“我是1996年2月25日到的广东东莞,第二天就上班了。”50岁的谢文志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无数的农村青年,和谢文志一样,怀揣着梦想,背着行囊,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他们大多选择深圳东莞,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农村孩子读完初中,年龄够了,就可以进厂。同乡人往往都在一起,老乡介绍老乡,一起工作生活。

即便没有人熟人,火车也就会把你拉到需要人的地方。作家张彤禾在《打工女孩》里,写了一篇林雪的故事,1990年从四川农村出来打工,“我去问卖票的,我应该买张去哪里的车票?卖票的说打工的人去哪,我们就跟着去哪。”

打工潮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我国沿海地区建厂,很多外来打工人员纷纷来此找工作!

199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大概630元,而在深圳打工,月工资至少四五百元,多的有800~1000元。因为工资高,吸引了无数农村青年出来打工!

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打工者的首选。1987年,东莞外来人员首次超过本地劳动力。到了1998年,来这里打工的外来人员达到199.1万人,首次超过东莞本地人口。

来到这里工作的,有很多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走进工厂大门。

工厂生活

1997年,一位来自江西的青年,到东莞一家玩具厂打工,分在手工一部,流水线有二十几个工人。

他们的组长是位湖北女孩,她记忆力很好,知道每个人来自哪里,还记得每个工友的生日。

工资按计件统计的,多劳多得。如果不辛勤劳动,没有工作量,月底工资就少得可怜。每天工作12小时,30天基本没有休息,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应聘!

工资通常延后45天发放,许多刚进厂的打工妹,为了节省开支,每天吃方便面。

打工妹们居住条件也不好。在深圳7平方米的出租里,放着10张木床,上下两层,每个铺位住两人。

其中有姐妹、夫妻、朋友、亲戚,他们就挤在这样一个小房间里。这种情况在90年代的珠海深圳地区,是很常见的。

情感世界

流水线上的工作是枯燥的,90年代深圳的打工生活也比较单调,就是三点一线:工厂,食堂,宿舍。

下班没事做,晚上也会一起出去逛夜市,买买东西,吃点夜宵!

还有一些谈起了恋爱。在深圳内衣厂打工的年轻人回忆,他们村的一个同学,谈了一个在厂上班的广西美女,长得小巧玲珑,很是好看。

他们谈恋爱以后,就搬离宿舍,在厂子旁边租房子住去了。

然而,这些爱情好多都是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很难经起现实的考验。一位打工仔回忆自己的初恋,四川女孩王可可,两人曾经一起逛公园、逛夜市、打游戏。后来可可父亲病重,就回了老家,从此再也没有联系。给她写信,也不回。

梦想与奋斗

虽然条件艰苦,但许多打工妹仍然努力工作,节俭生活,把大部分工资寄回老家。

在工作之余,为了提升自己。有的报了外语班学习外语,有的报了维修班,修理各种电器,有的通过电视和广播,自学各类实用技能。

一些打工妹通过多年努力,从打工妹做到老板娘!

江西的贺小英就是这样的人。贺小英1991年刚满16岁,随老乡一起去了深圳。在深圳一家鞋厂的流水线上工作,2000年跳槽到温州一家女鞋厂当质检员,2007年当上了主管。2015年,她和丈夫回到家乡,在井冈山市新城区开了一家餐馆,当上了老板娘!

二十多年过去了,57岁的梅玉珍和丈夫离开了深圳,在县城买了新房,准备好好的生活!同时也正有无数的,新一代的打工者们,依然在流水线上辛勤工作,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如今,东莞的4个街道和28个镇有很多的企业,虎门服装厂多,厚街鞋厂多,石龙电子信息产业发达。这些工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也改变了无数打工者的命运。

当年那些年轻的打工妹们,如今已散落在各行各业,如今想起来,也算一段有意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