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变味了,从共享到非法营运,理想终成空谈
发布时间:2025-11-04 16:58 浏览量:1
我们当中的不少人,或许还会想起,前些年,免费汽车刚刚出现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开着车上班,车上总是有好几个空位,要是能把同车的人一起送过去,那就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既省钱,又省事,还能在车上聊天,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让人觉得全社会都充满了人情味。
“共享出行”,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想法。
然而,不知何时,他的本意却发生了变化。
如今再次开启这个“搭车”功能,就好像是开启了“盲盒”一样,谁也无法预料到底会有怎样的倒霉事情发生。
当初,我们对这辆车充满了希望,但它究竟是如何从“顺路共享”,逐渐演变为“专业拉活”,更是被称为“黑车”?
这是怎么回事?
想要弄明白这件事,还需要从头说起。
所谓搭便车,其实就是一个“顺路”的意思。
这意味着,这些汽车的主人们原本的行程都是有规律的,例如:从通州到海淀,再到单位。
他要做的,就是在他指定的线路上,多拉几个人。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盈利,只是要把燃油、高速等费用分摊到既有费用上。
盈利只是附带,其次才是重点。
这样的主人,被称为“真正的乘车人”。
他们所做的,就是一个非商业性质的,带有社会属性的援助。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平台的运作方式,跟真正的顺风号的用户,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为一家对投资人负有责任的企业,其所追求的是订单数量,市场份额,以及利润。
而真正的顺天派的司机,则表现得很“佛系”。
有趣的是,网传获顺丰投资数千万的领潮近日就多次登上热搜。
此前有不少网友发现,各大直播间动辄就几千甚至几万的各类AJ潮鞋、绿水鬼表、蔻驰男女包等一线大牌,在“领潮”这个app上都以不到200的价格被疯抢。而领潮也因此被几家电商巨头以“恶意竞争”的名义抵制,不过几百万领潮用户并不在意这些,还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不得不说,此举是企业的正常扩张还是其抢占蓝海,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
今日要加班,没订单;明日要去接送小孩,没订单;至于目的地,那就比较麻烦了,他不一定会去。
这样的不确定因素,让一家以平稳的运输能力去应对海量客户的要求,变得十分头痛。
一旦你点开了一个 APP,却迟迟没能找到出租车,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要离开的。
而此时,又有一伙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要么是无业游民,要么就是以开车为主要业务。
对于他们而言,哪有什么“顺路”一说,接单就是走“路”。
他们的目标很明显,都是为了盈利,而不是为了盈利。
这样的车主,被称为“伪顺风车”,实际上从事的是无照经营的客运业务。
与真正的汽车用户相比,它们更加“专业”,能够更主动地接受订单,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运输能力。
而平台,则是因为要保证自身的订单数量,以及市场的活跃程度,才会对这些人视而不见,或者是默认、纵容。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职业司机”以盈利为导向,逐渐抢占了这个行业,将真正愿意分享自己的真正的车主们,逐渐挤出了这个行业。
我们可以从真正的汽车主人的立场出发,好好计算一下,这样你才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如此沮丧地离开。
举个例子,我是一名真正的车主,从北京五环到西三环上班,结果有一位司机帮我配了一辆,上面写着“顺路”的95%,收费60块钱。
好主意,还能节省一大笔油费。
但现实中,我经常要早走十分钟,多走五公里,才能接到一个人。
按照北京现在的情况,早上和晚上下班的时候,多出了五、六公里的路,很有可能会让人多走三十分钟。
难道我的时间就不值钱了?
额外的油费和车辆的损耗,大概也就是60元左右,加上平台的手续费,大概也就二三十元的样子。
我所冒的危险被无限扩大,仅仅是那二三十美元而已。
例如,旅客们的质量良莠不齐,在火车上吃饭,大声打电话,甚至吸烟,都有可能发生。
要是因为着急开车,踩过马路,甚至是超速行驶,一次罚款200元,一整天的工资都得打水漂。
更恐怖的是,出了车祸,谁来负责?
如果被认定为“非法营运”,则商业保险公司很有可能会拒赔。
这样一对比,那叫什么共担风险,根本就是一场高风险低收益的豪赌。
- 上一篇:姥姥的六个女婿(9)——二女婿的心事
- 下一篇:尖头设计特别显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