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3亿、降薪50%!一代鞋王跌落神坛?网友:中产不穿穷鬼不爱

发布时间:2025-11-13 13:09  浏览量:1

运动品牌的兴衰往往映射行业变革的阵痛,曾被誉为 “晋江鞋王” 的匹克,近期因降薪 50% “不写检讨就停薪” 的操作引发全网热议。这个曾与安踏、李宁同台竞技的品牌,如今不仅面临2025 年 1-7 月内销直营亏损 1.3 亿的财务困境,还因产品质量滑坡、战略失焦陷入 “两头不讨好” 的尴尬 —— 中产群体瞧不上,下沉市场也难留住,其困境背后的管理失当与战略失误,值得所有传统品牌反思。

降薪风波:口头通知突降薪,“不检讨就停薪” 寒了员工心

2025 年 9 月中旬,秋意渐浓的泉州,匹克总部的员工们却提前感受到刺骨的寒意。距离发薪日仅剩 4 天,没有书面文件,没有提前沟通,员工们突然从部门主管口中接到降薪通知:总部员工按薪资等级降 10%-30%,月薪 2 万的员工每月要少拿 6000 元;直营销售部门更惨,薪资直接腰斩至 50%,原本的绩效奖金也被全部取消。

“当时以为是开玩笑,直到主管说‘这是公司决定,不接受就写检讨’。” 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回忆,拒绝降薪的同事被要求提交 “反思检讨书”,内容需承认 “未能理解公司困难,缺乏团队意识”,否则就面临停薪处理。有位老员工硬气地没写检讨,9 月的工资果然没到账,直到舆论发酵后,公司才补发了一半薪资,但 “钱补回来了,信任没了”。

据内部员工透露,超 200 名员工明确拒绝降薪,有人在内部沟通群里质疑 “为什么不提前协商”,得到的回应只有 “公司亏损,大家要共渡难关”。9 月 17 日,匹克官方回应称 “降薪仅针对亏损部门,员工普遍理解”,但社交媒体上的员工吐槽、离职申请截图,却戳破了 “理解” 的假象 —— 有员工晒出自己的工资条,原本 8000 元的月薪,9 月只收到 4000 元,备注栏里 “降薪调整” 四个字格外刺眼。

现金流危机:直营 “跟风” 成烧钱黑洞,家族管理拖后腿

这场降薪风波,本质是匹克现金流告急的 “病急乱投医”。把时间拉回 2021 年,匹克拿到近 15 亿战略投资,创始人许景南拍板决定 “跟风做直营”—— 彼时安踏、李宁靠直营模式(DTC)提升品牌溢价,这位 1955 年出生的 “大家长” 认为,“别人能成,匹克也能成”,却忽略了直营背后需要的支撑体系。

安踏的直营门店多开在北京 SKP、上海恒隆等核心商圈,依托数字化系统精准匹配客流与货品;匹克却把 “态极体验店” 开在县城步行街、三四线城市的社区底商,这些地方租金虽比核心商圈低,但客流量稀疏,进店率不足安踏的 1/3,每月却要支出数万元租金。更致命的是,匹克没有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线上线下货品不同步,消费者在直播间看到的款式,到门店却被告知 “没货”,久而久之,门店成了 “摆设”。

2025 年 1-7 月,内销直营板块亏损达 1.3 亿,为了回笼资金,匹克被迫卖掉山东、郑州等盈利的直营分公司 —— 这些分公司每年能贡献近千万利润,却被当作 “救急钱” 卖掉。即便如此,现金流仍不乐观,公司只能抵押泉州总部的部分固定资产换钱。一位财务部门员工透露,“仓库里的货压了半年都卖不出去,库存周转天数高达 180 天,冬天的棉鞋到夏天还堆着,资金转不动,只能从员工工资里‘省’。”

这种 “病急乱投医” 的操作,与匹克的家族式管理密不可分。创始人许景南的亲属多在管理层任职,决策往往由 “大家长” 一人拍板,缺乏市场调研。比如这次直营扩张,没人提出 “数字化系统没搭好,门店选址是否合理”,只跟着安踏的脚步走,最终把 “好牌打烂”—— 原本用于研发的资金投进了直营,新品跟不上,门店又不赚钱,陷入 “卖资产 - 降薪 - 留不住人” 的恶性循环。

战略失焦:从 NBA 合作伙伴到 “边缘玩家”,好机会全错过

谁能想到,如今困境重重的匹克,曾是篮球迷心中的 “情怀品牌”。2005 年 - 2012 年,匹克连续 7 年成为 NBA 合作伙伴,帕克、巴蒂尔的签名鞋能溢价卖,甚至有球迷凌晨排队抢购。那时的匹克,与安踏、特步并称 “晋江三巨头”,2009 年港股上市时,营收差距还不大。

转折出现在 2016 年,匹克因业绩撑不住从港股退市,营收停留在 30 亿,而安踏已突破 110 亿。2018 年,安踏收购迪桑特、可隆,在户外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匹克也想复制这条路,谈好了收购瑞士高端品牌奥索卡,钱都付了,许景南却突然反悔,理由是 “自有品牌都管不好,别搞砸了别人的牌子”,最终错过户外市场的风口。

篮球赛道的优势也慢慢丢了。2022 年,匹克代言人维金斯打 NBA 总决赛,脚上穿的却是竞品球鞋,事后解释 “新鞋没及时到,没法磨合”,但业内都清楚,是匹克的产品吸引力跟不上 —— 签名鞋的科技迭代慢,设计也没新意,年轻人更愿意买安踏的 “KT 系列”、李宁的 “驭帅系列”。如今匹克的篮球资源,只剩德国、伊朗男篮等洲际队伍,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上,几乎看不到匹克的 Logo。

2018 年,匹克推出 “态极科技”,TAICHI 1.0 跑鞋 51 秒售罄,这本是翻身的好机会。但公司没趁热打铁研发更多科技产品线,反而把融资砸进直营,态极技术只用于拖鞋和入门级跑鞋。夏天拖鞋卖得还行,到了冬天就滞销,仓库里堆着几十万双态极拖鞋,只能打折清库存,“原本能撑起品牌的技术,成了‘季节限定’”。

口碑崩塌:质量问题频上黑榜,消费者因员工待遇抵制

战略失策是 “内伤”,产品质量和品牌口碑的崩塌,就是 “外伤” 了。作为有 30 多年历史的运动品牌,匹克连最基本的质量关都没守住 ——2023 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旅行箱包,匹克的拉杆箱因 “振荡冲击性能不合格” 上榜,这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使用安全,复检后仍不合格,公司却没给出像样的解释;2019 年,深圳校服抽查中,匹克 4 个批次的产品因 “绳带过长、标识不清” 不合格,对儿童安全存在隐患;2025 年 2 月,匹克童鞋被检出 “邻苯二甲酸酯超标”,7 月又有 T 恤 “纤维含量与标注不符”。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 3000 条吐槽指向匹克:“穿了 3 个月的跑鞋,鞋底就开裂了”“新买的运动裤,洗一次就起球”“客服说‘正常现象’,根本不处理”。质量问题还没解决,员工待遇又引发消费者抵制 —— 小红书上,“拒绝购买匹克” 的话题下,有网友发帖 “双十一凑单退款就选匹克,不支持不尊重员工的品牌”,还有人说 “买鞋先看公司对员工怎么样,一点点奶茶聘用大龄员工,我就常买,匹克这样的,再便宜也不碰”。

对比安踏每年超 40 亿的研发投入,“氮科技”“碳管悬架” 等技术不断出圈;李宁靠 “中国李宁” 国潮设计圈粉年轻人;匹克每年研发投入不足 2 亿,除了态极没别的拿得出手的技术,营销也跟不上 —— 去年捐了 100 万给山区学校,本是好事,却没转化成品牌好感,年轻人刷到新闻只会说 “哦,匹克还在啊”。2024 年,安踏营收 708 亿元,李宁 286.8 亿元,而 2025 年福建省民营企业 100 强榜单中,匹克营收仅 62.6 亿元,差距越拉越大。

如今的匹克,仓库里堆着卖不掉的库存,门店里没多少客人,员工人心惶惶,消费者不愿买单。有网友调侃 “匹克现在只能靠拖鞋当门面”,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一个曾经的 “鞋王” 在行业变革中掉队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