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丨从修鞋匠到陈炉“名嘴” 铜川六旬讲解员让千年瓷乡“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23 02:29 浏览量:1
初见吴欢喜,是在“文明实践•‘理’响三秦”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风采展示大赛决赛现场。在一众年轻的声音中,这位头戴红帽,身着红马甲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讲述自己如何从修鞋匠的摊位走向宣讲师的讲台,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古镇文化相结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泥土般质朴的叙述;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观众从罐罐垒墙、瓷片铺路的场景里,听见了文明的回响。这份未经雕琢的真诚,最是打动人心。
采访过程中,我们惊叹于他对陈炉古镇的这份热爱,也震惊于他自学、钻研的精神,更钦佩他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的心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便是终身学习的真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当他的讲解声在瓷片路上再次响起,陈炉的故事正在被这样热烈又动人的声音所讲述。也正是像吴欢喜这样的人,将文化的种子洒在三秦大地上,让千年古镇的文明薪火,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陕西省铜川市陈炉古镇,吴欢喜的身影是一道独特风景。他与千年耀州瓷一样,已成为这里的一张亮丽名片。游客们循着耀州瓷的传说而来,却常常被这位“名嘴”的讲解所折服。
从街边修鞋摊到理论宣讲台,从讲解员到宣讲师,吴欢喜微信签名里那句“讲好家乡故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他用脚步丈量、用声音传递的每一天。
这个七月,跟随陕西网《微光》栏目的镜头,走进这位六旬老人用热爱和钻研成就的追梦故事里。
修鞋匠、讲解员
见到吴欢喜时,他正在陈炉古镇停车场入口处等候。身穿浅色短袖衬衫,头戴遮阳帽,瘦小的身板背着老旧的扩音设备。初见他的人,可能很难将这个朴实的身影与“陈炉古镇第一讲”的美誉联系起来。然而刚打完招呼,他便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我先带你们认识认识咱们陈炉古镇……”
他的讲解是这样引人入胜:“陈炉古镇是个神奇的地方,神奇在哪里?乍看处处是破旧的窑炉烟囱、残破的坛坛罐罐、碎裂的砖块瓷片,但正是这份沧桑古朴,承载着时光的印记,见证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古镇的千年故事。”
正如他所言,陈炉古镇,这座因“陶炉陈列”而得名的千年瓷乡,是我国古代著名耀州窑的重要窑场。漫步古镇,随处可见罐罐垒墙、瓷片铺路的独特景致,层层叠叠的窑洞建筑诉说着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时光倒回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吴欢喜还在陈炉陶瓷厂门口摆着修鞋摊。彼时的古镇旅游业尚未兴起,却时常有中外陶瓷爱好者慕名而来。面对没有专业讲解的困境,游客们常常向这位修鞋匠打听制瓷工艺。
“我带他们去几个分厂参观,把制瓷的过程给他们讲一下。从那时候我就已经有了想法,一定要在这儿做讲解。”吴欢喜回忆道,看着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芽:要做一名民间讲解员,把陶瓷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然而,这个梦想对当时的吴欢喜来说并不容易。仅有初中学历的他,曾经做过修表师傅、吹过唢呐,对陶瓷文化可谓一窍不通。1993年与陈炉陶瓷厂女工李菊凤结婚后,在妻子的耳濡目染下,他才开始接触专业的制瓷知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弥补知识欠缺,吴欢喜研读专业书籍,走访当地制瓷名家,一点一滴地积累着陶瓷文化知识。
在旅游业尚未兴起的年代,仅靠讲解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但凭着对陶瓷文化的满腔热忱,吴欢喜始终在坚持这份“兼职”。2006年,随着陈炉窑址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他心中那团文化传承的火焰燃得更加炽热。
经过十余年的潜心钻研与讲解实践,2012年初,年过半百的吴欢喜正式成为了陈炉古镇的全职讲解员。从此,他可以佩戴着工作证,为游客们讲解陈炉故事。
讲得好、讲得活
吴欢喜的讲解自成一体,与景区制式化的解说截然不同。他通过字斟句酌,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改编讲解词,还融入了不少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陈炉古镇是古耀州窑场之一,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制瓷历史一千四百多年。’这样的讲述天天在我耳边响起,但我觉得这种制式化的介绍吸引不了游客。”在吴欢喜看来,要让陈炉文化真正“活”起来,就必须把陶瓷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典故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为此,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各类书籍,至今珍藏的四个笔记本上记录着学习心得和十多个版本的讲解素材。
面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游客,他总能迅速转换出最贴切的讲解内容。春日里,陈炉的风景是“千年瓷都花正开,满园春色惹人醉”;介绍窑洞民居时,“坡上窑洞排成排,看的人目瞪口呆,住的人惬意自在”的俏皮话令人会心一笑;遇到年轻游客,他还会适时加入网络热词。因为讲得好、讲得活,人们都称他为“陈炉古镇第一讲”。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欢喜将党的政策与古镇文化巧妙融合,“向上是踏实奋斗,向善是心怀热忱,向好是把日子过成像青花瓷越磨越亮,做人的厚道就藏在泥与火的人间烟火里”,朴实的话语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而这也正是铜川市宣讲工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铜川市创新组建宣讲志愿队伍,着力培养像吴欢喜这样的“百姓名嘴”。他们紧扣群众关心的“身边事”,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微讲堂”等活动,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让“党的声音”走进老百姓心里,落地生根。作为这支队伍的一员,吴欢喜以其独特的讲解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22年被评为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成为用“乡音”传“党音”的典范。
采访当天已近中午,烈日当空,三十多度的温度让人感觉乏力,但年过六旬的吴欢喜却始终神采奕奕,讲解时声音洪亮有力。当带领我们走在窑洞民居旁时,他特别解释道:“你看这下家的窑顶就是上家的院,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筑格局,不正是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吗?”在他眼中,这些独具特色的住宅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而这也是他经常会告诉游客的话语。
吴欢喜的讲解是那样流畅,每组词每段句子都像是从他口中很自然地流淌出来,却又饱含深意,甚至曾经有游客质疑他讲解的时候在播放录音,殊不知这份从容源于二十余年的积淀和熟悉。“为什么你的讲解既生动有趣又充满哲理?”面对游客的疑问,吴欢喜总是自豪地说:“因为我不仅是讲解员,更是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我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像揉制陶泥一样,融入每一个故事中。”
在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吴欢喜始终保持着讲解员的专业与热情。他带着我们穿行在古镇间,每到一处背后的故事都能娓娓道来。途中遇到散落的饮料瓶、塑料袋,他总是自然而然地弯腰拾起;每当有游客问询,他便停下脚步,耐心细致地解答。看似平常的举动,已经成为他讲解工作中的一部分。
谈及这么多年的讲解心得,吴欢喜说:“我不仅了解这里的一砖一瓦,更懂得它们美在何处。我的讲解就像窑火,既要接地气,又要有温度。”这份对陈炉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早已融入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用情讲、用心讲
为了适应传播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发挥宣讲员作用,自2019年开始,吴欢喜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注册了账号,用短视频的方式讲述古镇故事。
在没有专业策划、拍摄、剪辑和运营的情况下,凭着一腔热血和不懈努力,吴欢喜在六年间拍摄制作短视频近千条,内容涵盖古镇风貌、制瓷工艺、文明新风、特色美食、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获赞近43万次,成为数十万粉丝的网红讲解员。通过网络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有游客甘愿排队两小时也要听他讲解,大大提升了陈炉古镇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我拍摄的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百万,这个速度比传统的口口相传快多了。”吴欢喜笑着说道,“我以陈炉古镇为荣,更以服务游客为乐。经常有游客听完讲解后对我说:‘吴老师,我走过很多地方,听过很多讲解,但您讲得最打动人,因为您是真正用心在讲。’每当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就觉得特别欣慰。”
说到这里,吴欢喜的语气更加坚定:“游客的满意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只要大家听得开心、学得明白,我就觉得值了。”正是基于这份朴实的服务理念,促使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讲解。
“这里是拍摄罐罐垒墙的最佳角度,您站到那个位置,我帮您拍张照。”吴欢喜熟练地为游客调整着拍摄位置。作为古镇的“活地图”,平日里,他总在不断发掘新的特色打卡点,这些年来,带着游客寻找最佳拍摄点、指导拍照姿势,已经成为他讲解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也给游客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这份用心的服务,不仅让游客收获了满意的旅行纪念,更让古镇的魅力通过一张张照片传播开来。
如今,网络已成为吴欢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他又开始钻研AI视频拍摄技术,希望用更生动的方式向网友展现陈炉魅力。“活到老学到老嘛,得跟上时代。”他笑着说。
“罐罐垒墙岁月悠悠留胜迹,瓷片铺路时光熠熠载文明”,这副吴欢喜自创的楹联,道出了陈炉古镇千年不熄的窑火传奇,一代代陈炉人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文明的薪火。
采访临近结束,吴欢喜带着我们走在一条返程的小路上,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他的衬衫。当我们叮嘱他照顾好身体时,他的回答语气坚定:“我会保重身体,还要再讲十年。只要陈炉的窑火不熄,我的故事就永远讲不完。”( 文/李惠茹 高伟 图/叶建峰 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