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发布时间:2025-09-22 14:50 浏览量:1
我叫王桂花,今年三十四岁,是河南省一个普通村庄的留守妇女。今天,我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农村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我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不是因为自然醒,而是被钱的压力压得睡不着。婆婆的药费、孩子的学费、家里的电费水费,像一块块石头压在心头。
丈夫去年春节后就去深圳打工了,说好每月寄两千回家。可工地上的活时有时无,最近三个月,他只寄回来三千五百元。我攥着这薄薄的一沓钱,心里计算着:婆婆的降压药一个月要两百,儿子的补习费三百,小女儿的幼儿园学费四百,电费水费一百五,米面油盐至少五百...还没算人情往来和可能出现的意外开支。
钱不够用啊。
我每天的生活从省电开始。天不亮就起床做家务,趁着自然光能省电费。洗衣服不用洗衣机,手洗省水省电。做饭时算计着用煤气,能烧柴火就烧柴火。去年冬天,为了省买煤的钱,我天天去路边捡树枝,手冻得开裂,一道道的血口子。
农村留守妇女的缺钱,不只是口袋里没几张钞票那么简单。
第一层缺钱,是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
我们村有六十多个留守妇女,几乎人人都有欠债。李婶家欠了小卖部八百多块,刘姐欠了药店五百多。不是我们不想还,是真的拿不出钱来。去年王大妈生病,舍不得去医院,自己吃土霉素硬扛,结果拖成了肺炎,花的钱更多。
第二层缺钱,是教育和医疗的无奈选择。
我大儿子学习成绩不错,老师说能考上县里的重点初中,但一年住宿费加学费要四千多。我犹豫了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小女儿看到别的小朋友去学跳舞,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只好说“下次再说”,心里酸溜溜的。
婆婆有高血压,每天都要吃药。有时候药吃完了,她就自己减量,说“感觉好多了,少吃点没关系”。我知道她是怕花钱。
第三层缺钱,是发展机会的匮乏。
去年村里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只要交五十块钱材料费就能参加。我心想学了技术也许能多挣点,可那周正好赶上儿子要交资料费,五十块钱都拿不出来。后来参加培训的张姐家大棚蔬菜种得好,一年多了上万元收入。我后悔极了,可当时真是掏不出那五十块钱。
我们也想挣钱,可哪有那么容易?村里有几个零活,都是重体力活,一天八十块,还经常抢不到。我想过搞养殖,但买鸡苗、饲料都要本钱,万一遇上鸡瘟就血本无归,不敢冒险。
第四层缺钱,是社会保障的缺失。
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大多数没有社保。去年村委会动员大家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年要交五百块。我思前想后还是没交——眼前的难关都过不去,哪顾得上养老?
最让人担心的是生病。我们村有个姐妹肚子疼了半年都没去看,最后疼得受不了去医院,竟然是晚期癌症。家里拿出所有积蓄又借了五万外债,最后还是人财两空。
第五层缺钱,是精神生活的贫瘠。
你可能觉得奇怪,缺钱怎么还扯上精神生活?但人活着不只需要吃饱穿暖。我们村里连个像样的文化活动都没有。有时候几个姐妹聚在一起聊天,说的都是家里的难处,越说越愁。
我想买个智能手机,能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点新知识,最便宜的也要六七百。去年我攒了半年的钱,眼看就够了,结果儿子在学校摔伤胳膊,攒的钱全给了医院。
留守妇女的缺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不光是挣得少,更是缺乏增收途径;不光是现金短缺,更是社会保障不足;不光是物质匮乏,更是发展机会的缺失。
有时候夜里睡不着,我会算丈夫什么时候能回来。算来算去,至少还要五年——等到我们把债还清,攒够儿子上高中的钱,或许能轻松一点。但五年后,婆婆更老了,医疗费会更多;孩子们更大了,花销会更大...
我们缺钱,但不是懒造成的。相反,我们比谁都勤劳。我每天种地、养猪、照顾老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就是挣不到钱。
我们也缺钱,但从不缺少勇气和希望。去年我和几个姐妹一起做手工布鞋卖,虽然没挣多少钱,但总算开了个头。村里最近来了电商培训班,免费教学,我第一个报了名。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养活家人,还能真正地富裕起来;不仅不缺钱,还能有存款、有保障、有发展。
这就是我们农村留守妇女的真实状况——我们缺钱,但我们更缺的是机会和渠道。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能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妇女,不是同情,而是给我们一个支点,让我们也能撬动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毕竟,我们不缺力气,也不缺勇气,只缺一个让努力有价值的机会。